正文 黃河下遊·華北風格區民歌(1 / 1)

本區簡況

本區地處黃河下遊的我國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二市,河北、山東二省的大部分,遼寧省西部邊沿與內蒙古東南邊沿地區。

區內的北京古名燕京,係古代燕國都城,後又為元明清曆朝的都城,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傳統。河北省春秋戰國時為燕趙之地;山東省春秋戰國時為齊、魯等國。

此區不僅民歌豐富多樣,還是著名的評劇、二人轉、樂亭皮影、樂亭大鼓等傳統樂種的發祥地。鼓子秧歌、膠東秧歌、山東評書、河北吹歌、太平鼓等,也都是我國富有特色的傳統音樂品種。

歌種分布

本區民歌種類豐富多樣,主要有各類勞動號子、山歌、各種小調、風俗歌、大型套曲等體裁形式。

勞動號子在區內各地都有,以沿海與內河漁民大規模捕魚時唱的漁民號子、山東的海洋號子與黃河號子最具特色。本區的山歌主要流行於張家口張北至承德地區的圍場一帶,西北的張北高原及附近地區。小調體裁裏,歌舞小調最豐富多樣,如河北在春節或廟會活動時舉行的“花會”,就有秧歌、旱船、高蹺、太平鼓、獅子、洛子、扇鼓、扇舞、拉花、花鼓、花棍、霸王鞭、花狸虎、推碌嘟等數十種歌舞小調表演。秧歌則以魯北的鼓子秧歌、魯東的膠州秧歌、膠東半島的“膠東秧歌”和魯西的“小蕩子”秧歌最有特色。

大型民歌套曲是本區民歌的特色,主要包括“魯南五大調”、“蒲鬆齡俚曲”與“臨清時調”。“魯南五大調”指《滿江紅》、《玲玲調》、《大寄生草》、《淮調》、《大調》等五個獨立的大曲。“蒲鬆齡俚曲”因作品多為《聊齋誌異》中家庭故事的演化而得名,共有《姑婦曲》、《翻魔秧》、《磨難曲》等十四種腳本傳承。曲調多為小調牌子曲,如《磨難曲》就由《耍孩兒》、《玉娥郎》、《銀紐絲》、《伢兒喲》、《疊斷橋》、《黃鶯鶯》等十幾首構成。“臨清時調”主要流行地是魯西北的臨清,是一種反映城鎮街市新聞時事的小調民歌。

音樂風格

河北的太行山東部地區的山歌風格近似內蒙古中部的“爬山調”,旋律婉轉優美,氣息深邃悠長,結構多為上下呼應式的二句體。小調歌曲受秧歌、花鼓等歌舞的影響,比較歡快活潑,富有律動感。海洋號子與黃河號子都有慢號、快號之分,前者唱於風平浪靜的環境,音調平穩抒情;後者唱於大風大浪之時,音調跌宕起伏。

本區民歌以五聲徵、商調式為多,宮、羽調式居次,六、七聲調式也很常見。冀東一帶的民歌較多使用羽調式,在區內表現出一種特殊的風格色彩。

代表作品

北京的《太平鼓》(春節花會歌舞)、《水牛》;天津的《畫扇麵》、《媽媽娘你好糊塗》;河北的《小放牛》、《對花》、《青羊傳》、《大實話》;山東的《沂蒙山小調》、《包楞調》、《大實話》、《玉娥郎》、《閑唱思家》等,是本區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傳統民歌作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