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的鄉土性還表現在風格的淳厚質樸,絕無矯揉造作,較少藝術加工,透出濃鬱的山野之風,散發著醉人的泥土氣息。

山歌的音調與節奏特點

山歌的音調大多比較高亢、嘹亮、婉轉、優美,具有自由揮灑、直抒胸臆的奔放性格。山歌多采用獨唱的形式演唱,在風俗性的歌節中,對唱——對歌的形式十分普遍。山歌的節奏則比較鬆散自由,強弱重音的變化也常常無固定規則,顯示出偏好散板和非均分律動節奏,及均分律動與非均分律動相結合的特點。

一般而言,高原地區的山歌音域較寬,多使用大跳音程,在花兒、信天遊、山曲、爬山調的旋律中,不僅音域大都超過九度、十度,甚至常常運用八度以上的大跳音程,旋律線跌宕起伏,頗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與美感。節奏十分自由。

相比而言,平原地區的山歌音域則常常隻有五度、六度,一般在不會超過八度,旋律多采用平穩的級進,音程跳進使用較少,尤其是超過五度的音程跳進使用更少。節奏則比較規整勻稱。這使得平原山歌,特別是江南地區的山歌,相對比較秀麗明快,透出水鄉清韻。但由於山歌常常采用較高的音區歌唱,所以,即便是江南山歌,其一般山歌高亢舒展的音樂性格也是很鮮明的。

田秧歌的音調特征大多與一般山歌相差無幾,比較高亢悠長,舒展開闊。田秧歌唱起來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有些田秧歌的音調則顯現出小調的風格,委婉曲折,柔美抒情。節奏較為規範嚴謹。如江蘇江都的田秧歌《拔根蘆柴花》。

放牧山歌的音調具有一般山歌的主要特征,旋律悠長舒展,節奏鬆散寬鬆,性格爽朗熱情,比之一般山歌似乎缺少了些許高亢強烈,卻增添了些許多平和淳厚。這當然是放牧的背景和草原牧場的環境影響所致。

漁歌大多音區適中,喜用級進音程而較少跳進音程。音調比較從容舒展,婉轉優美,具有醇厚溫潤和含蓄內向的音樂性格。漁歌常常兼而使用自由舒緩與平衡規整的節奏節拍。如果歌唱於隨波蕩漾的時候,音調則比較熱情明快而富有彈性。

山歌的結構特點

1基本結構

山歌的結構非常豐富多樣,但呼應式上、下二樂句與起承轉合的平衡對稱四樂句結構是最常見和最基本的結構,其它結構大體都是從這兩種基本結構變化得到。

上下呼應式二樂句結構這是一種全曲僅有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曲體結構。它是山歌旋律最常用的結構樣式,也是山歌旋律之一切變化結構的基礎。稱其為上、下句結構,表明了二樂句之間一呼一應的對稱關係。這種結構是與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族)平衡對稱的傳統審美追求相一致的,正如對聯的上聯與下聯。上句的旋律一般呈上揚趨勢,並多落在主音上方的四度或五度音上,自然地形成句逗;下句的旋律大多呈回環曲折下行趨勢,最後落在調式主音上,形成完滿的終止——煞聲。這種上下句的曲體結構被信天遊、山曲、爬山調、花兒等北方高原地區的山歌廣泛采用。

陝北的《腳夫調》就是典型的呼應式上下句結構。歌曲的旋律采用五聲徵調式音階,上句從主音開始,經連續的幾次大跳上揚至全曲最高音,然後稍稍下行落在調式主音的上方四度音上;下句仍從主音出發,稍稍上行後漸次緩慢下行穩定地落在主音上。這種呼應式結構,配合較高的音區,加上歌唱時稍顯自由的節奏和悠長的氣息。使音樂十分動人。

陝北信天遊《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也是上下呼應式二樂句結構。全曲采用七聲商調式音階,曲調回環起伏,旋律進行更為豐富。上句從高音區的re(主音)開始,上行至全曲最高音sol,然後連續使用四度、七度音程的下行跳進和八度上行跳進,造成旋律的跌宕起伏。上句在主音上方的五度音la上延長形成句逗。下句在中音區稍稍延展後即漸次下行至低音區,最後結束在主音上。全曲既有嚴謹對稱的結構,又有豐富多變的旋法,悠長的氣息結合舒緩的律動,使音樂富有濃鬱的黃土高原風格,蒼涼、寬廣而迷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