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即山野之歌,泛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在山間野外傳唱的即興抒情曲。山歌是傳統民歌的一大類,一般把田秧歌、放牧歌等田間牧場唱的民歌都劃入山歌類。唱山歌是勞動者抒情達意、消愁解悶、驅除疲勞的最好方式,也是野外交際、呼應傳情的重要手段。山歌形式自由、內容廣泛,是反映現實最快、最能體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一種民歌體裁。“不唱山歌喉嚨癢,唱起山歌似河淌。”山歌確實是處於社會底層的民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山歌是學者或學術界關於這類傳統民歌體裁的統一稱謂,實際上,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山歌的稱謂不盡相同,如青(海)、甘(肅)、寧(夏)地區叫“花兒”,山西叫“山曲”,陝西叫“信天遊”,內蒙叫“爬山調”,四川東部地區叫“晨歌”,安徽叫“慢趕牛”、“掙頸紅”,苗族叫“飛歌”,壯族叫“歡”,等等。這些民間固有的稱謂,常常聯係著深厚的社會曆史背景,或隱含某種豐富深邃的民俗文化內涵,我們應當給予注意。

鑒於山歌體裁內部形式的豐富與背景的多樣性,山歌又可細分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歌和漁歌。

一般山歌,是指陝北信天遊、青海花兒、山西的山曲、內蒙古的爬山調、四川東部地區的晨歌等無特殊演唱背景的一類山野抒情歌曲。

田秧歌,是指以田間勞動為背景演唱的山歌體裁。它不似號子那樣具有鮮明的統一勞動節奏的實用功能,主要功能是鼓舞勞動熱情,驅除疲勞,抒發內心情感。南方地區如四川、貴州等地的“薅草歌”,江浙一帶的“田歌”,湖北的“插秧號子”,以及鄂、川、湘、黔、陝南與隴南地區流行的“薅草鑼鼓”等歌種,都可歸屬於田秧歌類。

牧歌,特指以放牧為背景的—類山歌體裁,包括牛歌、放牛歌、慢趕牛等歌種。

漁歌,是指沿海和內陸江河湖泊地區以漁業為背景的漁民們,在並非集體協作的、較為鬆散的漁業生產活動及停泊港灣休息娛樂時唱的一類“水上”抒情歌曲。根據不同的地區,漁歌又有“船歌”、“搖船歌”、“湖歌子”、“水上山歌”等不同稱謂。

山歌的基本藝術特征

1抒情性

因為一般並不直接伴隨勞動歌唱,所以山歌不似勞動號子顯示出鮮明的實用功能;因為常常對著高山原野藍天白雲無拘無束地歌唱,所以山歌不似小調類民歌那樣規範嚴謹兼具抒情與敘事功能。山歌,恰似一條情感之河從民眾的心底流出。人們借著山歌悠悠飄灑的旋律,盡情地抒發著歡樂與憂傷、喜悅與哀愁。熱愛唱山歌的陝北人說,“信天遊,不斷頭,斷了頭,窮人無法解憂愁。”離開了“信天遊”,黃土高原上的陝北人將無以表達他們性格中的粗獷豪放,將無以排遣他們生活中的蒼涼與淒傷,將無以敘說他們心中深沉的愛戀和美好的冀望。抒發內心情感可以說是山歌最主要的功能,抒情性成為山歌在各種民歌體裁中最突出的特征。

2即興性

即興編唱是民間歌曲的基本特征,這一特征在山歌中體現得十分鮮明。即興性與山歌山澗野外的演唱環境有密切關係。空曠的山野或無垠的草原,成為人們自由舒展盡情歌唱的寬闊舞台,在沒有任何外在約束的情況下,民間歌手的文采樂思往往像潮水般奔湧而出,常常即興唱出甚至令專業詞人、樂人也歎為觀止的上品佳作。

棗子開花霧,

葛藤開花扯滿蓬,

桃花開在三月裏,

梨花開在四月中,

柿(是)花開不過映山紅。

上麵的山歌正是湖北長陽樂園一位人稱培姐的土家族歌手即興唱出的一首“五句子”山歌。雖為即興,文思卻十分精巧。從第一句始,每句歌詠一種鮮花,如果就這樣唱來,雖娓娓動聽,卻也顯平淡無奇,更覺難以收尾。但歌手利用“五句子”山歌特殊的句法結構,於第五句處突然借諧音的方法,以“柿花”諧音“是花——各種鮮花”結束全歌,對映山紅漫山遍野開放時令人陶醉的景象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頓時提升了歌曲的美感和意境。

即興性有時侯是由於交際時對歌的需要,這一點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歌舞節日上表現得格外突出。如廣西壯族的“歌圩”對歌時,男女雙方的年輕歌手各自在本方歌師傅的帶領下,出口成歌,你來我往,機智風趣,對答如流。

3鄉土性

鄉土性即鮮明的地域性特色。這也是民間歌曲共通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山歌體裁中體現得尤為突出。這是由於某種山歌大多傳唱在一個比較小的區域,因而在語言上多使用特色濃鬱的方言土語,也一定使用該地區最膾炙人口的音調,常常根據方言音調而派生出大量屬於某地區或某民族的裝飾性歌腔,形成所謂“山歌不出鄉,各是各的腔”的鄉土性特征。例如,同在西北地區,青海的“花兒”與陝北的“信天遊”,山西的“山曲”與內蒙古的“爬山調”,其地域性特點一聽自明。當然勞動號子與小調也有鄉土性,但不似山歌突出。勞動號子因為受到勞動的製約,在節奏律動的形態上,音程的使用上,常常伴隨著勞動種類及勞動強度的影響而顯示出某些共性。小調則既傳唱於偏僻的鄉間路上,又流行在喧嘩的城鎮街頭,常常因為流傳麵積較廣而減弱了鄉土性、地域性,增加了共通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