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飛。對外開放的“南風窗”——深圳特區吸引了他……
領導“點將”點了他
電子這玩藝兒,仿佛有著特殊的魔力:日本戰後的振興,電子工業是支柱;香港的繁榮,電子工業出了大力;亞洲“四小龍”的起飛,電子工業是翅膀,深圳從一片荒野中崛起,也選擇了電子之路。
電子工業不擇風土,能在最貧瘠的土地上成長。電子姑娘不計較“夫家”有多少天然資源。電子工業又是“短平快”工業。昨天建廠,今兒出產品,明朝就撈回成本,算得上是“立竿見影”。
大抵是“英雄”所見略同吧,中央各部、各省、各市向深圳特區投資,很多都選擇了興辦電子工廠。一時間,深圳的電子工廠的開業典禮的鞭炮聲,像炒豆般響個不停。那時的情景,據說如同雨後春筍。各路神仙,各顯神通。1982年底,馬福元出差廣州,順便來深圳看看。正巧,當時廣東省電子局辦公室主任李俊秋在深圳。他請熟悉情況的李俊秋陪他到各地電子工廠跑了一圈。他敏銳地察覺,那些“春筍”雖然長勢喜人,但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形同一群野馬。什麼產品賺錢,就一窩蜂擁了上去。馬福元用四個字概括:散、亂、低、差!
回京之後,馬福元向電子部領導作了彙報,引起了重視。為了把深圳的電子工業納入正確的發展軌道,馬福元率二十多人組成的調查組,從北京前往深圳,和省、市的同誌們一起,像醫生一般把深圳的電子工業的病症細細的診察了一番,寫出了《深圳電子工業發展規劃》。這個規劃,是診斷書,也是未來的藍圖。
藍圖畢竟隻是畫在紙上。藍圖化為現實,要靠人去做。
1984年下半年起,深圳特區的經濟形勢趨於蕭條,電子工業陷入困境。“電子病”日甚一日,看來,非請良醫長駐深圳不可。
就在這時,深圳市委書記、市長親筆寫信給電子工業部部長江澤民,請電子工業部選派得力的幹部支援特區工作。他點將點上了馬福元。
那是因為馬福元率隊前來調查電子工業時,他的睿智和魄力,給梁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份“點將報告”,在電子工業部引起了種種議論。
有人看來,“京官”的前途遠遠勝過到深圳去。須知,電子工業部的兩任部長——江澤民和李鐵映,後來都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這便清楚表明電子工業部是個很有出息的所在。何況,當時的深圳,正處於困難之中。最令人不安的是,深圳電子大廈爆出一樁經濟大案,電子工業部進出口總公司駐深圳分部總經理身陷囹圄,全國震動!深圳,不是風平浪靜的西子湖,而是風急浪高的海洋。不諳水情的“京官”,在那裏弄不好就會覆舟浪濤之中。
不畏丟“官”,不懼風險,馬福元力排眾議,毅然受命南下。他說,他在為深圳電子工業製定發展規劃時,他的那個“蛋”就已經形成了。他要借助於特區的溫暖的氣氛,把“蛋”孵成“雞”!
他記得,臨行之際,即將離任的電子工業部部長江澤民叮囑他:“在深圳一不爭權,二不爭利!”
他記得,接替江澤民的電子工業部部長李鐵映,提醒過他:“在深圳要兩個文明一起抓!”連一個助手也不帶,馬福元隻身飛往深圳,開始了他的“孵雞”試驗……
把散兵遊勇捏成集團軍
步入深圳市政府,馬福元手持電子工業部的組織介紹信,遞給市長梁湘。
麵對這位“點將”者,馬福元也就直言不諱:“我這次來深圳,準備破釜沉舟!”
梁湘會心的笑了:“我當時來深圳,準備背水一戰!”
“你這背水一戰,打贏了!而我呢,眼下勝負難卜。”
“不,你也會旗開得勝!”
緊緊地、緊緊地握手,他倆異口同聲道:“我們同舟共濟!”
是的,如今馬福元上了深圳這條船,已經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特區。
馬福元帶來了什麼樣的“蛋”?
這個“蛋”,便是組建集團軍的方案!
深圳電子工業散、亂、低、差的根本原因,便在於各方諸侯各搞一套。上百家電子工廠各自為戰,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在外商麵前,你壓價,我也壓價,使外商坐收漁翁之利。馬福元要把這盤散沙捏起來,要把散兵遊勇組成一支集團軍。一個個手指很容易折斷,捏成拳頭打出去就有了很大的攻擊力。馬福元要在深圳組建中國電子工業的集團軍。日本能夠成為“電子大國”,電子產品傾銷全世界,其原因便在於組成了日立、三洋、索尼、鬆下等幾個大集團軍。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組成了四大野戰軍,打敗了蔣介石;如今,中國產品要投入國際競爭市場,同樣也要組建“野戰軍”、“集團軍”。
“馬福元來‘收編’!”馬福元剛剛透露了組建電子集團的計劃,便輿論嘩然。
深圳電子行業之中,有“中央軍”——電子工業部投資的工廠,有“地方軍”——廣東省辦的工廠,也有“雜牌軍”——通過各種渠道前來投資興辦的工廠。馬福元一來,便兼任電子工業部駐深圳辦事處主任,這身份意味著他是“中央軍”的首領。他要統帥“中央軍”,那還好辦。可是,“地方軍”、“雜牌軍”不買他的賬。小家庭,自由自在過慣了,誰也不想來個“婆婆”,一是管頭管腳,二是增加負擔。
最初的工作是棘手的。簡直就像當年勸“單幹戶”加入“合作社”似的,馬福元跟一個又一個工廠的廠長談心,談他的見解,談他的分析、他的藍圖。
馬福元這位“京官”,第一次顯示了他作為企業家的組織才華。他宣布了關於組建電子集團的幾項規定:
第一,實行“來去自由”。加入集團,要經過申請、研究、批準,而退出集團,說一聲就行,今天說今天就退出,明天說明天可以退出。
第二,“婆婆不多嘴”。集團與成員之間,不是上下級關係,是夥伴關係。各成員原財政不變,所有製不變,從屬關係不變。
第三,不收管理費。集團真心誠意為每一個成員服務,但是一個“子兒”也不收,實行免費服務。
這麼一來,“諸侯”們漸漸打消顧慮。既然可以自由退出,又不花錢,許多工廠填了申請表。
最富有戲劇性的是“甘肅籍”的一對雙胞胎——“蘭光”和“蘭海”。這兩家電子工廠都是甘肅省投資的,對是否加入集團猶豫再三。最後,決定試試看,讓“蘭光”參加,而“蘭海”要等“蘭光”加入後的效果如何再考慮。“蘭光”加入了集團,覺得不錯,於是“蘭海”也加入了集團。
要求加入集團的工廠越來越多,可以舉行開業典禮了——向海內外宣告集團的誕生。辦事向來幹脆利落的馬福元,卻一次又一次推遲了開業的日子:最初定於1985年8月18日,後來延期國慶節,又改至12月8日,仍未舉行。
馬福元為什麼如此猶豫不決?
原來,他非常看重開業典禮這步棋,認為開頭要開得好,這不僅僅是一種儀式,而是第一次亮出集團的旗號,就要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
大喜的日子終於定了下來——1986年1月6日。
為什麼定下這一天?原來,全國特區工作會議於1月5日在深圳結束,馬福元派出手下一員幹將劉繼忠闖入迎賓館,趁著出席會議的領導們晚餐之際,把請柬一一送進他們手中。
翌日,深圳電子集團開業典禮,在深圳銀湖舉行。出席典禮的高規格的來賓,清楚地表明這個集團非同一般:穀牧、李鐵映、葉選平、王光英、梁靈光、周建南、何春霖、梁湘、李灝、霍英東……
國務委員穀牧笑盈盈拿起剪刀,哢一聲剪斷紅綢帶,意味著這個集團正式誕生。他和李鐵映、葉選平,還在記者招待會上,對這個集團的成立談了自己的見解。
往常的開業典禮的鞭炮聲、鑼鼓聲,充其量不過影響於一裏方圓。如此高規格的開業典禮,使海內外對這個集團軍刮目相看。數十家報刊刊載了深圳電子集團成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