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名廚(上)(2 / 3)

劉敬賢方寸不亂,旁若無人,依舊集中精力完成他的作品。這時,一位敏感的記者發覺,師傅不愧是一個慮事甚細的人:他考慮到從國宴廳小廚房到上海廳的路線頗長,為了防止菜在路上涼了,事先已把菜盤放下烘箱加熱。這樣,菜熱盤熱,就不易涼了。

第三道菜“紅梅魚肚”,送上去了。

第四道菜“遊龍戲鳳”,送上去了。

大賽爆出了大冷門:劉敬賢的第一、第二、第四道菜,俱獲100分滿分,第三道菜得了90多分,總分第一,壓倒群雄,躍居榜首,榮獲“全國最佳廚師”第一名!他,成了中國的廚師狀元!

新華社播發了劉敬賢一舉奪魁的消息。他,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鼓勵。香港《大公報》在報道中,作了這樣的評論:

“如果要選1983年全國‘風頭人物’的話,除了體育界的世界跳高冠軍朱建華之外,食界最出風頭的人物要算是遼寧沈陽市的國家特一級廚師劉敬賢了。”

對答如流的“劉狀元”

奪魁之後,首都舉行了多次“冠軍烹飪技術表演”和“冠軍記者招待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烹飪冠軍”的技藝和理論水平進行全麵考試。

在一次技術表演的時候,劉敬賢當著全國名手睽睽眾目,親自掌勺。隻見他左手握勺,手心朝右,拇指放在勺柄之上,穩握勺柄,運用自如。先是小翻,後是大翻——前翻、後翻、左翻、右翻,那勺裏的菜肴隨他任意擺布。突然,劉敬賢猛地把大勺底兒朝天,勺裏的菜肴翻入盆中,整整齊齊,全都在瓷盆的那圈金線之內!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座的名廚們一見,不禁一致喝彩鼓掌!光是看這翻大勺的絕技,便可知這位“廚師狀元”名不虛傳,確有一身驚人藝。演員常說:“台上一分鍾,台下練三冬。”劉敬賢這一勺功,豈止“練三冬”!

一次次精湛的技術表演,使同行們打心底裏折服了:劉敬賢名列第一,果真技藝超群。裁判是秤,評判正確。

更難得的是,劉敬賢在記者招待會上對答如流,充分顯示出他的過人之處——他是一個有文化、懂科學、有技術、有理論,“文武雙全”的廚師哩!這在烹飪界,尤其是在老廚師之中不多見。

記者招待會那架勢,如同論文答辯會。記者們隨意提問,“冠軍”必須當場答複,隨機應變。

“請問,劉師傅您做的是什麼菜?”一開場,一位記者便提出了一個怪問題。

“我做的是遼寧菜!”劉敬賢自豪地答道。

“遼寧菜?遼寧形成了自己的菜係?”記者追問。

“在全國各大菜係麵前,遼寧菜是小弟弟,出生晚,曆史短。遼寧地處寒帶,一般人食菜較鹹較濃。遼寧菜係就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劉敬賢侃侃而答。

一位記者插嘴,發了個“刁球”:“劉師傅,我對你這個人的手藝,心服口服。不過,我聽說,你做的‘遼寧菜’,其實就是魯菜!”

麵對這麼個“刁球”,劉敬賢不慌不忙,作了答複:“魯菜具有許多優點。遼寧菜在發展過程中,確實曾受魯菜影響,學到許多東西。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的師傅王甫亭就是魯菜師傅。但是,遼寧菜並不就是魯菜。遼寧菜這個小弟弟,不光學魯菜,而且向全國各大菜係學習,博采眾長,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有點像霍元甲,雖是霍家子弟,但是他的‘迷宗拳’不等於‘霍家拳’。遼寧菜不敢自比霍元甲,不過,就‘博采眾長’這一點來說,倒是相同的……”

劉敬賢的答話,既謙遜,又合情合理,答得頭頭是道。

“那麼,請問劉師傅,遼寧菜的特點是什麼?”又一位記者發問。

“遼寧菜的特點是——一菜多味,鹹甜分明,酥爛香脆,色鮮味濃,明油亮芡,講究造型。”劉敬賢非常流利地答道。

“劉師傅,請以您的大作‘蘭花熊掌’為例,說明遼寧菜的特點。”記者連續發問。

劉敬賢馬上作了如下說明:

“‘蘭花熊掌’是以蘭花對熊掌,既互相對立,又相輔相成。蘭花就是油菜心,拌以雞茸、蝦茸,上屜蒸透。熊掌用紅扒加工。

“蘭花對熊掌,蘭花清淡,熊掌汁濃味厚——一菜多味;蘭花碧綠,熊掌金紅,冷色對暖色——色鮮;一素一葷,營養全麵;熊掌整塊,蘭花切成小塊分布於四周——講究造型;兩者都酥爛,易於消化……”

“劉師傅,請重點說明一下,什麼是‘明油亮芡’?”

“明油,是指菜肴上有一層均勻的明油,光潔,有光澤。比如,熊掌表麵就上了明油,金紅透亮。至於‘亮芡’,那是指遼寧菜很注意‘勾芡’。芡,是用澱粉或者麵粉水和各種調味品兌成。勾芡之後,使湯汁稠厚,和厚料融合一體,達到‘湯菜融合’。這樣,幾種菜在同一盆中,互不混汁。比如,‘蘭花熊掌’一盤兩菜,就互不混汁,這樣更能體現‘一菜多味’的遼寧菜特點。”

經劉敬賢一點明,記者們細細回味,悟出了“蘭花熊掌”的奧妙之處,弄懂了為什麼這道菜會獲一百分!

劉敬賢又補充了一句:“熊掌乃東北特產,所以‘蘭花熊掌’具有遼寧的地方特色。”

記者問及了“鳳腿鮑魚”、“紅梅魚肚”的特點,劉敬賢一一作了分析,記者們聽得津津有味。

最後,記者們很有興趣地問“遊龍戲鳳”這道菜是如何構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