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名廚(上)(1 / 3)

名廚

大賽爆出大冷門

曠古未有的大賽,1983年11月8日,在北京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69名選手,一色白衣、白褲、白帽。白衣紅字,印著省、市或自治區的名字。胸前別著米黃色的代表證,貼著選手的免冠照,寫著選手的大名。一切,都那麼鄭重其事。

這場比賽的正式名稱叫做“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人稱“廚師大賽”或者“烹飪大賽”。據曆史學家考證,這樣的比賽在中國曆史上確是破天荒的。

在大會堂的上海廳,19位裁判員已經分四桌坐定。這些裁判,個個都是嚐遍山珍海味的美食專家,有烹飪界權威人士,有大學教授。“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全國政協副主席榮毅仁,也應邀擔任了裁判。

這是一場特殊的比賽,用特殊的方法進行裁判:選手們在大會堂國宴廳廚房裏擺開比武陣勢,每人各燒四個拿手菜。事先規定了每道菜互不相同的上菜時間,依次由服務員端進上海廳。一個菜隻送其中一桌。四桌裁判分別評定每位選手的四個菜。

給分的標準如下:色,25分;香,25分;味,30分;形,20分。如果一個菜的色、香、味、形俱佳,得滿分——100分。

如此莊嚴的比賽,如此權威的裁判,如此精確的計分,使這次“廚師大賽”為全國所矚目。

河南派出專車,把剛從開封捕獲的黃河鯉魚,星夜兼程,送往人民大會堂,條條活蹦亂跳!

馳名中外的大連鮑魚,剛從海裏撈出,浸在新鮮海水裏,空運北京。進了人民大會堂,還會張合動彈哩!

冷藏列車、冷藏卡車,從四麵八方奔向首都。

各省、市、自治區都派出了自己最優秀的廚師。在送來的選手簡曆上,有的寫著“曾為偉大領袖毛主席執廚”,有的寫著“曾為敬愛的周總理掌勺”,有的寫著“曾為國賓做過國宴”,有的寫著“曾多次出國傳藝”,還有的“曾著書立說”……真是強手如林,名家薈萃。

各路烹飪英豪,個個虎視眈眈,死死盯住那十塊金牌。原來,此次大賽規定,按得分多寡,前十名授予“全國最佳廚師”稱號!誰不想顯顯身手,奪得金牌?要知道,十億人口的大國,才十名“全國最佳廚師”。這金牌的分量有多重!

大賽的帷幕尚未拉開,種種私下的揣測早已傳開。人們從議論誰家高手會奪金牌,進而猜測為什麼把“全國最佳廚師”的名額定為十名?

盡管是“非官方消息”,誰都堅信這樣的“形勢分析”:川、廣、浙、魯、閩、蘇、湘、皖八大菜係,馳譽全國,曆史悠久,各具特色,烹壇名家多。這八家各拿一塊金牌,理所當然。北京是首都,當然要拿一塊。湖北菜係近年來發展很快,是後起之秀,也會拿一塊。

這“非官方消息”合情合理,因此,不脛而走,傳遍賽場內外。大賽尚未進行,仿佛金牌屬誰早成定局。

盡管輿論如此,各家選手還是全力以赴參加大賽,即使金牌無望,也要力爭一枚銀牌——“全國優秀廚師”稱號。個個磨拳擦掌,那緊張的心情是局外人難以體會的:有的已經接連幾夜服用安眠藥仍未能安眠;有的一見到“國宴廳”三個字,心裏就緊張,手握菜刀不由得發抖……

大賽開始了。

選手還不及記者多。拍照的、拍電影的、錄像的、錄音的、采訪的,……蜂擁而來。名廚獻藝,舉國關注,新聞界當然派出龐大的采訪隊伍。

雪亮的燈光,成群的記者,不約而同集中在北京高手和川、廣、浙、魯、閩、蘇、湘、皖八大名家身邊。

比賽在緊張地進行。一道又一道菜,穿梭一般,由小廚房飛向上海廳,飛向裁判席。

一道名叫“蘭花熊掌”的菜遞上去了。送菜的服務員從上海廳返回小廚房時,帶來極為重要的消息:剛才,裁判們一見這道菜,嘖嘖連聲,“真棒!”這是裁判桌上從未有過的強烈反應!

“蘭花熊掌”是誰的作品?

記者們飛快地查看菜單。哦,遼寧特一級廚師劉敬賢!

遼寧菜會受到裁判青睞?這幾乎叫人難以置信。

翻開菜譜,常可見到這樣權威性的評論:“我國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地方菜列為三大係統,而以山東菜為黃河流域的代表,四川菜為長江流域的代表,廣東菜為珠江流域的代表。”

就在這次大賽前夕,還有人說呢:“食在南方,食在廣州。東北人根本不會燒菜!”遼寧是東北三省之一,自然屬於“根本不會燒菜”之列。

難怪遼寧領隊在大賽時曾請記者們光臨一下遼寧代表隊,竟沒有一個記者來過!

此刻,有著最敏感的神經的記者們,一下子來了個“戰略性轉移”,擁到那非常冷落的遼寧賽區,把劉敬賢團團圍住。

劉敬賢,39歲,壯壯實實,眉清目秀,總是笑眯眯的。他的簡曆上除了寫明“沈陽鹿鳴春飯店副經理”、“曾去日本考察”以外,沒有什麼顯赫之處。此刻,隻見他雙腳叉開,挺胸收腹,手眼配合,思想集中,目光注視著正在烹調的第二個作品——“鳳腿鮑魚”。

上菜時間到了。服務員一秒不差,前來取菜,劉敬賢也一秒不差,交出了剛剛完成了的“大作”。

信息反饋。服務員又帶來裁判桌上的重要消息:“劉師傅蓋了帽啦!”

這消息像長了翅膀似的,飛快地傳開。劉敬賢像一塊磁鐵,立刻把眾多的記者吸引過來。頓時,蹲著的、踮著的、站在椅子上的,“哢嚓”、“哢嚓”響成一片,閃光燈照得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