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輔本是個欺軟怕硬的人,被狄仁傑這麼一頂,反而不知說什麼好了,隻得悻悻而歸。

但這口氣是一定要出的,不久張光輔便向朝廷告了狄仁傑一狀,狄仁傑因而被降職為豫州刺史。

一次,張光輔與武則天議事。

他慢悠悠地說道:“上次推薦的張柬之,陛下還沒用呢!”這一番話倒把武則天說糊塗了:“不是已經升了他的官了嗎?”“微臣推薦的,是做宰相而不是做司馬的人。”狄仁傑似乎認了死理,一句話就把武則天頂了回去。這時,武則天才想起自己上次讓狄仁傑推薦的確實是做宰相的人,狄仁傑鄭重其事地推薦了張柬之,自己卻又不明不白地讓張柬之當了個州司馬,難怪狄仁傑要生氣了。於是,她又趕緊下令,再提拔張柬之當了秋官侍郎,總算讓狄仁傑消了氣。

狄仁傑還舉薦過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禦史桓彥範等十多人,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名臣。

有人曾經不無敬意地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無不出自你老的門下!”狄仁傑卻毫無得意之色,他很認真地答道:“舉薦賢良是為了國家,而不是滿足我自己的虛榮心。”

狄仁傑舉薦人才可謂不拘一格,這方麵也留下不少佳話。李楷固、駱務整都是契丹的大將,當契丹軍隊寇掠唐朝邊境時,兩人曾屢挫唐軍。尤其是李楷固,身懷絕技,每與唐軍交戰,總是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使唐軍望而生畏。後來契丹兵敗,兩人都投降了唐朝,但法司仍然準備治他們的罪。狄仁傑聽說後,對身邊的人說:“李楷固等人都是驍勇無比的將才,兩人打起仗來都很賣命,如果我們能以仁德感化他們,使他們為我所用,兩人定能建功立業。”

說罷便上奏請求武則天赦免李、駱兩人。但是狄仁傑的親朋好友都認為武則天絕不會赦免這兩個殺死過唐朝無數官兵的人,勸狄仁傑不要去碰這個釘子。狄仁傑對大夥的這番好意卻不以為然,他說:“隻要我做的一切有利於國家,碰不碰釘子又有什麼關係呢?”結果,武則天出人意料地采納了狄仁傑的建議,不但赦免了李、駱兩人,而且委兩人以重任,李楷固當上了左鈐衛將軍,駱務整則擔任了右威衛將軍,兩人後來都在討平契丹餘部的戰鬥中立了大功,李楷固還被賜姓武,成了武則天的親信。狄仁傑秉性耿直,喜歡據理力爭,有時不免當麵頂撞武則天,武則天知道他忠心耿耿,常能欣然接受他的意見。

武後久視元年(700年)四月,武則天到三陽宮(在洛陽附近)避暑,有一個西域來的和尚邀請武則天去觀賞佛教聖物舍利子,篤信佛教的武則天很高興地答應了。但是她正準備出發時,狄仁傑卻跪到了馬前,他振振有詞地說:“佛不過是夷狄之神,不應淩駕天下之主之上。再說山路險狹,很不安全,陛下此行實在有所不宜。”當時武則天對狄仁傑的話一笑置之,仍堅持上了路。但是走到半路上,她卻越想越覺得狄仁傑說得有理,於是又下令打道回府,一邊還自我解嘲道:“這是為了成全我這位直臣的氣節。”

也是在同一年,武則天準備塑一座大佛像,為了籌集造像的資金,她下令全國的僧民捐款,搞得頗為興師動眾。這時又是狄仁傑上了一疏,指出了佛教泛濫的危害,同時也說明了造像的勞民傷財與佛教率義的相悖之處,既義正詞嚴又有理有節。武則天讀後不由得感歎道:“狄公教朕做善事,朕怎麼能違背他的好意呢?”造像之議由此作罷。

武則天平時尊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直呼他的名字,這更是其他大臣望塵莫及的殊榮。

狄仁傑晚年腿腳不便,武則天便讓他在朝見的時候不要行跪拜之禮,並開玩笑說:“每次見到你跪,朕的身子也會痛起來。”當時的大臣都必須在宮裏宿值,考慮到狄仁傑年老體弱,武則天也免除了他的差使,並對其他大臣說:“除非是軍國大事,你們盡量不要去麻煩狄公。”

狄仁傑還經常被後人寫進文學作品中,他像宋代的包拯一樣,成為明察秋毫、睿智仁愛的官員化身。20世紀的荷蘭漢學家高羅佩以狄仁傑為主人公,寫了一套公案小說,英文名字叫《一個中國古代大法官的故事》,中文譯名為《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狄仁傑的形象越來越富有傳奇色彩。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係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安祿山起兵反唐

戊申,以鴻臚卿李抱玉為鄭、陳、潁、亳節度使。抱玉,安興貴之後也,為李光弼裨將。

屢有戰功,自陳恥與安祿山同姓,故賜姓李氏。

——《資治通鑒》第二百二十一卷唐玄宗在位初期,政治開明,有很多賢臣輔佐,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麵,使大唐國力達到鼎盛。可是到他執政後期,逐漸變得昏暗,他聽信讒言,罷免了賢相張九齡,任用李林甫為相,一批賢能的大臣被排擠出朝廷。

李林甫掌權以後,不但排擠朝廷的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擔任朔方等四個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戰功。他手下的將領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驍勇善戰的名將,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勞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調回京城當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誣告王忠嗣想擁戴太子謀反,害得王忠嗣險些丟掉了性命。後來還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麵前苦苦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為降職處分。王忠嗣受不了這個冤枉,一氣之下就病死了。

當時,邊境將領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被調到朝廷當宰相,就在唐玄宗麵前竭力主張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戰,而且跟朝官沒聯係,靠得住。唐玄宗本來最怕邊境的將領謀反,就聽李林甫的話,提拔了一些胡人當節度使。在這些胡族的節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別看中一個平盧(治所在今遼寧朝陽)節度使安祿山。

安祿山年輕時在平盧軍裏當過將官,因為不遵守軍令,打了敗仗,邊境守將把他解送到長安,請朝廷處分。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為了嚴肅軍紀,把安祿山判了死刑。唐玄宗聽說安祿山挺能幹,下令把安祿山釋放。

張九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違反軍令,損兵折將,按軍法不能不殺。而且據我觀察,安祿山不是個善良人,不殺恐怕後患無窮。”

唐玄宗不聽張九齡勸諫,還是赦免了安祿山。後來,張九齡被撤了職,安祿山卻靠他奉承拍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當上了平盧節度使。不出3年,又兼任範陽(治所在今北京市)節度使。

安祿山當了節度使以後,就盡量搜羅珍禽異獸、珍珠寶貝,經常送到宮廷討好唐玄宗。

他知道唐玄宗喜歡邊境將領報戰功,就采取陰謀手段,誘騙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將士參加宴會。在酒席上,用藥酒灌醉他們,把兵士殺了,又把他們的首領割了頭,獻給朝廷報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祿山到長安朝見,安祿山抓住這個機會,使出他狡猾的手段,盡量討唐玄宗的喜歡。安祿山長得特別肥胖,凸肚子,矮個子,裝出一副傻乎乎的樣子,唐玄宗一見到他就樂了。

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肚子開玩笑說:“這麼大的肚子,裏麵裝的什麼東西?”安祿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沒有別的,隻有一顆赤誠的心。”

唐玄宗認為安祿山真對他一片忠心,心裏更高興了,以後又封安祿山為郡王,還替他在長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貴族住的一樣華麗的府邸。安祿山搬進王府後,唐玄宗每天讓他陪著一起喝酒作樂,還讓楊貴妃把安祿山收作幹兒子,讓安祿山在內宮隨便進出,親熱得像一家人一樣。

安祿山騙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範陽、平盧兩鎮外,又兼了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節度使,控製了北方邊境的大部地區。他秘密擴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任用漢族士人高尚、嚴莊幫他出謀劃策;又從邊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選了8000名壯士,組成一支精兵,囤積糧草,磨礪武器,隻等唐玄宗一死,他就準備叛亂。

沒多久,李林甫病死,楊貴妃的同族哥哥楊國忠憑著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楊國忠本來是個流氓,安祿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慣安祿山,兩個人就鬧起矛盾來。楊國忠幾次三番在唐玄宗麵前說安祿山一定要謀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寵信安祿山,哪裏會相信。

日子一長,安祿山謀反的跡象漸漸暴露出來了,他向朝廷要求把範陽的32名漢將都撤換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親手寫詔書要安祿山到長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開始對安祿山懷疑起來。但是無論唐玄宗還是楊國忠,都沒有想到該怎樣防備安祿山的叛亂。

755年10月,安祿山經過周密準備,決定發動叛亂。這時候,正好有個官員從長安到範陽來,安祿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從長安發來的詔書,召集將士宣布說:“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帶兵進京討伐楊國忠。”

將士們都覺得很突然,麵麵相覷,但是有誰敢對聖旨表示懷疑呢?

第二天一早,安祿山就帶領叛軍南下。15萬步兵、騎兵在河北平原上進發,一路上煙塵滾滾,鼓聲震地。中原一帶已經有100年左右沒有發生戰爭,老百姓好幾代沒有看到過打仗。沿路的官員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祿山叛軍一直向南進攻,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唐代在玄宗開元年間,進入鼎盛時期,但是就在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極大的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它成為唐朝前後期的分界線,也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不是一個偶然的曆史事件,而是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安史之亂後,唐的統治日見虛弱,最後終於在農民起義打擊下走向崩潰。

千古長恨馬嵬驛

上自馬嵬北行,遣使召之,謁見於靈武。上大喜,出則聯轡,寢則對榻,如為太子時,事無大小皆谘之,言無不從,至於進退將相亦與之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