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八卷潼關是京城長安的門戶,那裏形勢險要,道路狹窄,唐玄宗派大將哥舒翰帶領重兵把守。

叛將崔乾枯在潼關外屯兵半年,沒法打進去。潼關的守軍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燒起一把火,作為平安的信號。關裏的烽火台接到信號,也一座接一座點“平安火”,一直傳到長安,讓長安人民放心。

叛軍攻不進潼關,但是關裏的唐王朝內部卻鬧起矛盾來。哥舒翰主張堅守潼關,等待時機;郭子儀、李光弼也從河北前線給唐玄宗上奏章,他們請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祿山的老巢範陽;要潼關守軍千萬不要出關,但是,宰相楊國忠卻反對這樣做。有人對楊國忠說:“現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裏,如果哥舒翰打勝了,回到長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楊國忠自己知道他這個宰相最不得人心,聽了這番話,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麵前說潼關外的叛軍已經不堪一擊,哥舒翰守在潼關按兵不動,會喪失殲滅叛軍的時機。昏庸的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話,接二連三派使者到潼關,逼哥舒翰帶兵出關。

哥舒翰明知出關沒有好處,但是沒法違抗皇帝的聖旨,痛哭一場,隻好帶兵出關了。關外的叛將崔乾枯早已養精蓄銳,隻等唐軍出關。崔乾枯派精兵埋伏在靈寶(今河南省西部)西麵的山穀裏,哥舒翰的20萬大軍一出關,就中了埋伏,幾乎被叛軍打得全軍覆沒,20萬人馬隻剩下8000人。

哥舒翰還想收拾殘兵,他的部下先亂了起來,叛軍乘勝打進潼關,哥舒翰也被俘虜了。

潼關一失守,關內就沒險可守。從潼關到長安之間的一些地方官員和守兵,都紛紛棄城逃走。

開始,哥舒翰還派人到長安告急。後來,告急的文書中斷;晚上,烽火台上的“平安火”

也見不到了。到這時候,唐玄宗才感到形勢危急,著急起來,要楊國忠想辦法。

楊國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來商量,大家都幹著急,誰也想不出一個好主意來。楊國忠知道留在長安,沒有生路,就勸玄宗逃到蜀地去。

當天晚上,唐玄宗、楊國忠帶著楊貴妃和一批皇子皇孫,在將軍陳玄禮和禁衛軍護送下,悄悄地打開宮門,逃出長安。他們派個宦官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員準備接待。哪知道才到鹹陽,派出的宦官和縣令都已經逃了。唐玄宗一夥人走了半天,沒有人給他們送飯。隨行太監好不容易找到當地百姓,向他們討了點糧食。有幾個百姓送上一點高粱餑餑。那些皇子皇孫平時養尊處優,哪裏吃過這樣的飯。但實在餓得慌,也顧不得什麼體麵,沒有碗筷,就用手抓著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

唐玄宗勉強咽了幾口餑餑,直流眼淚。有個老人擠到車前,對唐宗說:“安祿山想造反,已經不是一天了。這麼多年來,有人向朝廷告發,反而被關被殺。陛下周圍的大臣,隻會奉承拍馬,外麵的情況,陛下一概聽不到。我們普通百姓早知道有這麼一天,不過朝廷宮門太深,百姓的意見陛下聽不到。要不是到了今天這步田地,我們怎麼能站在陛下麵前說話呢!”

唐玄宗垂頭喪氣地說:“這是我太糊塗,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樣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隨行的將士又餓又疲勞,實在忍不住了。他們越想越氣,好好的長安待不住,弄得到處流亡,受盡辛苦。他們認為,這全是受了奸相楊國忠的累,這筆賬得找楊國忠算。

這個時候,有二十幾個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的馬,向楊國忠要糧。楊國忠還沒來得及答話,周圍的兵士已經嚷起來:“楊國忠要造反了!”一麵嚷,一麵就射起箭來。

楊國忠慌裏慌張想逃走,幾個兵士趕上去,把他的頭砍了下來。

兵士們殺了楊國忠,情緒激昂,把唐玄宗住的驛館包圍了起來。唐玄宗聽到外麵鬧哄哄的,問是怎麼回事,左右太監告訴他,兵士們已把楊國忠殺了。玄宗大吃一驚,不得不扶著拐杖,走出驛門,慰勞兵士,要將士們回營休息。

兵士們不理唐玄宗的話,照樣吵吵嚷嚷。玄宗派高力士找到陳玄禮,問兵士們為什麼不肯散。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貴妃也不能留下來了。”

這下可把唐玄宗難住了,他怎麼舍得殺這個寵愛的妃子呢!他低著頭站了半晌,才說:“貴妃住在內宮,怎麼知道楊國忠謀反呢?”

高力土知道不殺楊貴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憤怒,就說:“貴妃是沒有罪,但是將士們殺了楊國忠,如果留著貴妃,將士哪會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慮,將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唐玄宗為了保自己的命,隻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別的地方,用帶子勒死了。

將士們聽到楊貴妃已經被處死,這才撤圍回營,一場兵變至此平息。

馬嵬驛兵變發生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的次年七月十五日,這件事使唐玄宗大受打擊,此後他決定將皇帝位讓給隨同他的太子李亨。李亨與玄宗於馬嵬驛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此後不久李亨就在靈武繼皇帝位(這就是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

郭子儀立身嚴謹

張延賞在西川,與東川節度使李波明有隙。上入駱穀,值霖雨,道塗險滑,衛士多亡歸朱。叔明之子升及郭子儀之子曙、令狐彰之子建等六人,恐有奸人危秉輿,相與齧臂為盟,著行、釘鞋,更上馬以至梁州,他人皆不得近。

——《資治通鑒》第二百三十二卷郭子儀是唐朝的著名將領。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後史思明又相繼作亂。

郭子儀時任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他出兵討伐,大敗史思明於河北。後又與回紇兵配合,收複長安、洛陽及河東、河西、河南等州縣,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不世之功。

因戰功赫赫,後被任命為中書令,晉封汾陽王。

郭子儀戎馬一生,常年領軍作戰,在外時間多,在朝時間少。朝內的奸佞之人如魚朝恩等人,難免要進讒使壞,而郭子儀卻坦然處之。郭子儀在外手握兵權,魚朝恩等在朝說他擁兵自重,心懷不軌。朝廷每每召郭子儀入朝,他總是輕車簡從,當天就上道赴召,沒有絲毫的疑慮瞻顧。他如此光明磊落,於是程元振、魚朝恩之流的讒言也就不攻自破。郭子儀領兵在外作戰,魚朝恩竟指使人掘盜郭子儀父親之墓,滿朝震驚。郭子儀從涇陽入朝,朝廷內外都顧慮重重,擔心生出事端。郭子儀入朝,皇帝親自慰撫他,郭子儀泣道:“我屯兵日久,不能禁阻兵士損壞別人墳墓,如今父墓被掘,這是上天對我的報應,真所謂天道大公,不是人為的禍患!”他顧全朝廷大局,不願為此事生出事端。

魚朝恩宴請郭子儀,太臣元載勸郭子儀,讓他不要赴宴,因為魚朝恩布了很多兵衛,恐怕會出什麼意外。郭子儀的手下擔心主帥安危,要求跟從護衛。郭子儀沒有允許,隻帶了十數家童赴魚朝恩之宴。魚朝恩也很意外,問他道:“將軍車騎隨從怎麼這樣少?”郭子儀將別人的勸告原原本本說給魚朝恩,魚朝恩聽後不禁感激而泣,說道:“若非您寬宏大量,不是要因此而生出嫌隙嗎?”

郭子儀對朝臣極寬厚,但治軍卻極謹嚴,即使對家裏人,也不例外。他擔任河中節度使時,嚴禁無故騎馬奔跑,違令者斬,這實際上也是為了防止引起混亂。

有一次,偏偏他妻子南陽夫人奶媽的兒子違反軍令,軍中執法官都虞侯不徇私情,雖然知道此人與主帥郭子儀頗有關係,還是按照軍令將他杖殺。為了此事,兒輩們到郭子儀麵前哭訴,說都虞侯專橫跋扈。郭子儀聽完他們的哭訴,不但不幫他們說話,還將他們狠狠訓斥一頓後轟走。

第二天,郭子儀長籲短歎,顯得十分憂傷。眾人不知情由,便問他究竟。郭子儀感傷地說:“我的兒子都是些不成器的東西!”部下聽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郭子儀告訴他們:“我的都虞侯剛正不阿,將夫人奶媽的兒子依法處死。我的兒子們不但不讚賞我的都虞侯,反而因此抱怨,去憐惜奶媽那個犯罪的兒子,這不是不成器又是什麼?”

郭子儀的兒子郭暖娶升平公主為妻,有一次小夫妻鬧別扭,郭暖一氣之下,嘴沒遮攔,罵妻子道:“你仗著父親是天子就目中無人嗎?我父親連天子都不高興做!”升平公主氣得大哭,回宮告訴了父親代宗。代宗勸女兒道:“你不知道,他父親確實不高興做天子。假如他真想做天子,這江山社稷早就不是我們家的了。”說完,不禁泣下,叫公主回去。這時,郭子儀將兒子綁縛,親自押著兒子到宮廷請罪。代宗安慰郭子儀說:“俗話說:‘不癡不聾,不做親家公。’小孩子自家屋裏說的話,又何必去聽它呢!”給以賞賜,善言遣之。郭子儀為懲戒兒子,杖打郭暖數十下。

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曆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係國家安危二十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郭子儀病死的時候,已是85歲的高齡。德宗皇帝聞訊後悲慟不已,廢朝五日。並下詔命文武大臣前去郭子儀家裏吊唁,下令治喪事所需的一切費用都由朝廷負擔,贈給他太師的稱號,陪葬在建陵。下葬的那一天,德宗親臨安福門,為郭子儀哭喪,文武百官也陪著皇帝,個個痛哭流涕。一代名將,長眠於地下了。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複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戰爭;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複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