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登皇位

以相王為並州牧,充安北道行軍元帥,以魏元忠為之副。

——《資治通鑒》第二百零七卷唐高宗李治沒有政治才能,下麵奏事,自己不會判斷,要由宰相提出意見才能做出處理。

由於他的昏庸和懦弱,大權就漸漸地落到皇後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是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她的父親早年跟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也算出身權貴之家。她14歲的時候,唐太宗聽說她長得美,選她入宮,封為“才人”(妃子)。唐太宗死了以後,她和一些宮女都被送到感業寺去做尼姑。幾年以後,唐高宗把她召回宮來,封為“昭儀”(妃子)。武則天很聰明,會耍手腕,剛回宮的時候,對王皇後非常謙恭,王皇後常常在唐高宗麵前說她的好話。沒過多久,唐高宗就和武則天好得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漸漸地把王皇後疏遠了。王皇後見勢不妙,又轉過來說武則天的壞話,可這時候唐高宗哪裏還聽得進去?武則天十分得意,想進一步奪取皇後的位子。但是,當時盡管唐高宗寵愛武則天,可還沒有要廢掉王皇後的意思。於是,武則天絞盡腦汁,千方百計陷害王皇後。

不久,武則天生了個女兒,王皇後因為自己沒有孩子,常常逗這個女孩玩。一天,王皇後剛剛離開,武則天就偷偷地把自己的親生女兒掐死了,然後又照樣蓋好被子。唐高宗進來,掀開被子一看,發現女兒已經死了。武則天先是裝出吃驚的樣子,然後大哭起來。唐高宗問剛才誰來過,左右的人都說:“隻有皇後來過。”唐高宗氣憤地說:“皇後殺死了我的女兒!”

武則天乘機說了皇後一大堆壞話。從這以後,唐高宗就起了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念頭。

圍繞著要不要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問題,朝廷中兩派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一派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他們為了維護名門貴族的利益,堅決反對。一派是以許敬宗、李義府和李勳為首的新貴族,他們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表示支持。

武則天想爭取長孫無忌,她請唐高宗封長孫無忌的兒子做大夫,還送去十箱金銀珠寶,但是長孫無忌始終不表態。

一天,唐高宗私下把他打算立武則天做皇後的事告訴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幾個大臣。

褚遂良說:“王皇後出身名門,是先帝給陛下娶的,再說皇後又沒有過錯,怎麼能說廢就廢呢?”唐高宗見話不投機,就把他們打發走了。第二天上朝,唐高宗又提到廢皇後的事,褚遂良說:“陛下就是要換皇後,也要選一個名門閨秀,武氏出身寒微,怎麼配得上呢?再說,武氏曾經是先帝的妃子,陛下立她做皇後,今後人們會怎麼議論陛下呢?”聽到這兒,唐高宗氣呼呼地一揮手,讓褚遂良退下去。武則天在簾子後麵聽見了,更是怒不可遏。她最怕人家說她做過唐太宗妃子這段曆史,所以恨透了褚遂良。她在簾子後麵大聲喊道:“還不趕快把這狗東西打死!”長孫無忌阻止說:“遂良是先帝老臣,有罪也不能加刑!”

過了幾天,唐高宗問李勳:“我打算立武昭儀做皇後,褚遂良他們堅決反對,這事怎麼辦好呢?”李勳說:“廢立皇後,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一定要外人同意呢?”李勳當時任司空,掌握著軍權,唐高宗聽出他是支持立武則天做皇後的,便下了決心。永徽六年(655年)冬天,唐高宗下詔廢了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

武則天一當上皇後,就參與朝政,先把褚遂良貶到外地做官,隨後又逼長孫無忌自殺,同時罷免了二十多個反對她的人。她還提拔許敬宗、李義府做宰相,加強了自己的勢力。

過了幾年,唐高宗患病,不能臨朝,便委托武則天處理朝政。武則天把國家大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她的威信越來越高,後來有很多事情她根本不和唐高宗商量。唐高宗見大權落到武則天手裏,自己說話不算數,很惱火,就秘密地把大臣上官儀找來,讓他起草廢武後的詔書。消息傳到武則天那裏,武則天怒氣衝衝地去見唐高宗。唐高宗十分害怕,想把詔書藏起來已經來不及了,隻好結結巴巴地說:“我本來沒有這個意思,都是上官儀鼓動的。”武則天立即把上官儀處死了。

當時,大臣們把唐高宗和武則天一並稱為“二聖”,實際上,實權完全掌握在武則天手中,唐高宗不過空有其名罷了。

唐高宗深感武氏一派的威脅越來越大,擔心李家的天下保不住,就想趁自己還在世,傳位給太子李弘(武則天的長子)。但是,武則天竟用毒酒殺死了李弘,立次子李賢做太子。不久,又把李賢廢為庶人(平民),改立三兒子李顯為太子,弄得唐高宗束手無策。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死了,太子李顯繼位,就是唐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執政。她不能容忍唐中宗重用皇後韋氏家族的人,又把唐中宗廢了,立她的四兒子李旦為帝,就是唐睿宗。她不許睿宗幹預朝政,一切由她自己做主。唐朝的一些元老重臣對這種狀況非常不滿,徐敬業等人打著擁護唐中宗的旗號,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派出30萬大軍討平了徐敬業,殺了傾向徐敬業的宰相裴炎和大將程務挺。

叛亂平定以後,武則天以勝利者的姿態召見群臣,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中間,有比裴炎更倔強難製的先朝老臣嗎?有比徐敬業更善於糾集亡命之徒的將門貴種嗎?有比程務挺更能征善戰、手握重兵的大將嗎?這三個人不利於我,我能殺掉他們,你們有比這三個人更厲害的嗎?”這時候,再沒有人敢吭聲了。

到了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67歲,唐睿宗和滿朝大臣按照武則天的旨意向她上表,請求她親自當皇帝並改國號。武則天下詔廢了唐睿宗,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經過36年的苦心經營,武則天終於正式登上皇位,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即位靠的是美貌、狠毒、運氣、野心、智謀!她有迷倒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倆的美貌,有讓長子李弘暴斃,次子李賢被貶,親手憋死女兒的狠毒,有高宗李治體弱多病,要其代理朝政的運氣,有架空李顯搞獨裁的野心,有廢掉唐中宗李顯的智謀,這一切都是促成其登上皇位的重要因素!

狄仁傑剛正不阿

兼暮,仁傑之族曾孫也。楚自草製辭,盛言“天後竊位,奸臣擅權”。賴仁傑保佑中宗,克複明辟。

——《資治通鑒》第二百四十一卷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曾曆任汴州判佐、井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寧州刺史、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等職,武則天時兩度拜相,深受武則天器重,是為數不多的在武則天手下得以善終的重臣。

狄仁傑早年當井州都督府法曹時,同僚鄭崇質奉命出使偏遠之地。鄭崇質家有臥病老母,因而出使前很不放心。狄仁傑知道後,就要求代替鄭崇質出使,狄仁傑的舉動使鄭崇質深受感動。

不僅對同僚如此,即使是對曾經詆毀過自己的人,狄仁傑也能從大局出發,不計個人恩怨,與他們和睦相處和共事。

他第一次拜相後,武則天有一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他說:“你在汝南任豫州刺史時,幹得很不錯,但還是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這人是誰嗎?”

狄仁傑寬容地答道:“陛下如果以為微臣有什麼過錯,微臣請求陛下給微臣改過自新的機會;假如陛下知道微臣沒做錯事,則微臣萬幸,他人的讒言又何足道哉!所以微臣不想知道此人是誰!”

狄仁傑剛到京師擔任負責審判罪案的大理丞時,有一次左威衛大將權善才、左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皇帝祖墳昭隆的柏樹,唐高宗李治十分憤怒,一定要審理此案的狄仁傑判處權、範兩人死刑,但是按照法律,兩人犯的這種“罪行”卻隻夠免職的處罰。狄仁傑便如實對李治彙報說:“權、範兩人夠不上死罪。”李治正在氣頭上,自然顧不得什麼法律不法律,他恨恨地說:“權善才等竟敢砍我祖陵上的樹,實在是膽大妄為,狗膽包天,我不殺他,我就是祖宗的不孝之子。”

說到這兒,李治已經麵紅耳赤,顯然是動了真怒,但是狄仁傑視若無睹,他不緊不慢地對李治講述法律上的有關條文,說明判處兩人死刑的不當之處。李治被他纏得心煩意亂,一氣之下便要把他趕出去。但是此時,一貫溫文爾雅的狄仁傑卻變得執拗起來,他神色凝重地對李治說:“犯顏直諫,自古以來就是一件難事。然而微臣以為,碰到桀、紂這樣的昏君確實是難,但是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則容易得很。現在,權、範兩人法不當死而陛下非殺他們不可,這樣法律還有什麼權威性呢?老百姓又如何根據法律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呢?為了一棵柏樹就殺掉兩位將軍,後代又會怎麼看待陛下呢?”

聽完狄仁傑這番議論,李治的怒氣消了不少,權、範兩人的死刑之議也就由此作罷,後來,權、範兩人被依法撤職,並被流放到了嶺南。

武後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貞在豫州發動叛亂,宰相張光輔率兵討伐,很快平定了這場叛亂。此時,狄仁傑正在豫州刺史任上,免不了要和張光輔打交道。張光輔的部將因為平叛有功,十分驕橫,常常向狄仁傑提出要這要那的無理要求,這些無理要求都受到了狄仁傑的婉言拒絕。

在狄仁傑那兒碰了釘子的將士便去向張光輔告狀,此時張光輔正因立了大功而不可一世,自然容不得狄仁傑如此不給自己麵子,他便氣呼呼地找到狄仁傑,興師問罪道:“你小小一個州官,難道連我元帥也不放在眼裏嗎?”

誰知狄仁傑對他的問題避而不答,卻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為害河南者,不過一個越王李貞,現在一個李貞剛死,卻又有千萬個李貞生了出來。”

張光輔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便問他到底是什麼意思,狄仁傑冷笑了一聲,便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明公帶兵三十萬,要殺的不過是越王一人,可是現在越王已經伏法,明公卻仍然縱容部下濫殺無辜,為非作歹,你的這些部下和李貞有什麼兩樣,說他們是新生出來的李貞難道有什麼不對嗎?像明公這樣無視法度,我恨不得手中有一把尚方寶劍架到明公的脖子上,即使因此而死也心甘情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