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患有一種疾病,幾年沒有痊愈。文德皇後精心侍奉,晝夜不離病床。皇後時常在衣帶上係有一包毒藥,表示如果太宗去世,自己要追隨於地下。皇後患氣疾(疑為氣管炎),有一次隨太宗到九成宮,柴紹晚上來報告發生變故,太宗披甲出門詢問情況,皇後抱病緊隨身邊。左右近侍勸她不要出去,皇後說:“皇上已被驚擾,我怎能心安呢!”從此病情加劇。

皇後已預感到自己大限將到,於是和太宗訣別。當時房玄齡因故被免官,皇後對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時間久長,小心謹慎,奇謀秘計,從未泄露,如果沒有大錯誤,希望不要遺棄他。我的宗親,憑借親近關係而獲俸祿,既然不是憑才德舉用,就容易招致危敗,要使他們的子孫得以保全,就不要把他們安排到權要位置,保持外戚上的關係就足夠了。我活著時沒給人們帶來好處,不可以死後害人,希望不要因為營造陵墓使天下勞心費力,隻要憑借山勢建墳墓,隨葬器物用瓦木就行了。還希望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摒讒佞,省做役,止遊獵,我雖然長眠於九泉之下,真的沒什麼遺憾。兒女們不必讓他們來看我,看到他們悲哀,隻會讓人心煩意亂。”於是拿出衣帶裏的毒藥給太宗看,說:“我已決心在陛下不測之日,以死追隨乘輿,不能處於呂後的境地。”

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後長孫氏死於立政殿,終年36歲。

文德皇後生前著有《女則》30卷,皇後死後,後官學官把皇後著作呈給太宗,太宗看後,悲慟不己,拿給近侍大臣看,說:“皇後這本書,足以垂範百世。朕不是不知天命而做無益的悲哀,隻是進宮再聽不到勸諫之言,失去了一個賢內助,所以不能忘懷啊!”於是召回房玄齡,恢複了他的職位。

長孫皇後作為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對“貞觀之治”的出現居功甚偉。她利用自己對李世民的影響力,多次為朝臣、宮人化解危機,平息李世民的怒火。她去世以後,晉陽公主曾短暫扮演了這一角色,但隨著晉陽公主的很快夭折,朝中宮中很難有人再對李世民有足夠的影響以調解周旋他和臣子的關係,以至於有侯君集等人的悲劇出現。

魏征直言敢諫

昔魏征請賞皇甫德參,今濤等請黜史在德,事同言異,何其遠哉!在德情在傾輸,安可責也。

——《資治通鑒》第一百七十九卷魏征(580‐643),初唐政治家。其時,唐太宗以虛懷納諫著稱,貞觀朝諫臣雲集,魏征最為傑出。他所言都是為了唐朝的長治久安,使太宗少犯錯誤,對“貞觀之治”的出現起了不小的作用。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舊臣,曾經勸說李建成殺害李世民。李世民繼位以後,不計前嫌,任命他為諫議大夫。魏征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敢言直諫的名臣,他與唐太宗一個敢諫,一個從善如流,君臣相應,留下了一段曆史佳話。

當初,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告發魏征說他曾參與刺殺李世民的陰謀。李世民當即將他召來,板著臉問道:“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離間?”

魏征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回答:“可惜當時太子沒有聽從我的建議,否則,事情絕不會搞成現在這樣。”

李世民見魏征不是個見風使舵的人,心中喜愛,加之他說話直爽,有膽有識,是個人才,便留他在身邊做事,李世民繼位後提拔魏征做了諫議大夫。

諫議大夫的職責就是當皇帝的顧問,提出意見,幫助皇帝改正行政上的過失。這可是個危險的差使,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逆了龍鱗,捋了虎須,惹惱了皇上,就可能丟腦袋,因此,曆史上很多諫議大夫隻會明哲保身,順著皇帝說話。可魏征不是這樣的人,他為人正直,忠於職守,常常在朝廷上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他認為不對的事,總能當著李世民的麵直說。李世民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因而很尊重他的意見。

有一次,李世民問魏征:“君主為什麼會有明君和昏君的區別?”魏征回答說:“君主能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就是明君;偏聽偏信,便是昏君。所以君主要善於聽取各方麵的意見,這樣,親貴大臣就無法阻塞言路,便可以得知民情。”李世民聽了非常高興。

魏征提的意見多了,難免與李世民發生爭執。有一次,李世民想到泰山行封禪禮,來炫耀自己的政績。封禪是由皇帝主持的在泰山祭祀天地的儀式,曆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經舉行過這種儀式,封禪無非是炫耀一番,排場一番,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魏征堅決不同意,李世民很生氣,喝問道:“你不讓我到泰山行封禪禮,是覺得我功勞不高,還是我德行不深厚,或者覺得天下並不安定呢?”

魏征回答說:“陛下功勞卓越,德行深厚,天下也太平。但封禪這種事情,勞民傷財,隻是圖個虛名不務實際的做法,陛下為什麼要做呢?”由於魏征的堅持,李世民隻得放棄了封禪的想法。

魏征提出的建議,李世民也不是每次都能聽從。每當這個時候,李世民再與魏征說話,魏征便閉口不言。

李世民很奇怪,便問魏征這是怎麼回事。

魏征回答說:“我上書勸阻的事,是我內心裏覺得陛下處理不當的。陛下不聽從我的意見,而我又隨口應聲,那是我敷衍陛下。心知陛下行為不對而又當麵順從,不符合聖賢治國的原則。”

李世民聽了哈哈大笑,說道:“人人都說魏征舉止傲慢,而我覺得他嫵媚可愛,正因為他為人忠直、表裏如一啊!”

643年,魏征病故。失去了這樣正直敢諫的大臣,李世民非常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人以銅做鏡子(古人使用銅鏡),可以整理衣冠;以曆史為鏡子,可以發現王朝興衰更替的規律;用人做鏡子,可知道自己行為言語的得失。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啊!”

李世民在位期間,還有很多這樣的敢於直言的大臣,而魏征是這樣大臣的代表。正是有了一批像魏征這樣敢諫直言的大臣,唐初才出現了政治清明的局麵。李世民的年號是貞觀,曆史上把這一時期叫作“貞觀之治”。

賢相房玄齡

丁卯,世民入宮城,命記室房玄齡先入中書、門下省。收隋圖籍製詔,已為世充所毀,無所獲。

——《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九卷唐朝著名的大臣房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他自幼就很聰明,博覽經史,工於草書、隸書,善寫文章,曾跟隨父親到京城去。當時天下安寧,大家都認為隋朝國運長久。房玄齡避開左右對父親說:“隋朝皇帝本無功德,隻會迷惑黎民,不做長遠打算。他混淆嫡親和庶出,讓他們互相爭奪,皇太子與諸王又競相奢侈,早晚會互相殘殺。靠這些人國家將難以保全,現在天下雖然清平,但其滅亡卻指日可待聖主所以能弘揚風化,在於賢臣能協力同心。公忠貞莊重、誠信賢明,為我草創王業,助成帝道。執掌尚書省,使百政通和,輔佐皇太子,實眾望所歸。但是公忘記了那些大事,拘於這點小節,雖然恭敬完成教諭事務,卻要辭去宰相職位,這難道就是所說的輔佐朕共同安定天下嗎?”房玄齡於是帶本官就任太子太師。當時皇太子要行拜師禮,已備好儀仗等待。房玄齡深加謙退,不敢晉見,於是回家去了,有見識的人都推崇他的謙讓精神。房玄齡認為自己居宰相位十五年,女兒是韓王妃子,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實在是極為顯貴,於是頻繁上表,請求辭去職位。太宗下詔寬慰,但並不批準。

貞觀十六年,房玄齡又與高士廉等人一起撰成《文思博要》,賞賜豐厚,拜官司空,仍然總掌朝政,依舊監修國史。房玄齡上表辭官,太宗派遣使節對他說:“過去留侯張良讓位,竇融辭去富貴,都是懼怕功名太盛而招惹禍端,知進知退,善察時勢,及時止步,所以前代人加以讚美。公也想追隨往日賢哲,實在應當嘉獎。然而國家任用公已久,一旦突然失去良相,就如同失去雙手一般。公若體力不衰,就不要再辭讓了。”房玄齡於是停止推讓。

貞觀十七年,房玄齡和司徒長孫無忌等人的像被畫在淩煙閣上,讚詞說:“才能兼有辭藻,思慮化入神機。為官勵精守節,奉上盡忠忘身。”

房玄齡是唐代貞觀名臣,公認的一代賢相。他以首席謀臣和智囊的身份輔佐李世民32年,擔任宰相20年,參與締造了“貞觀之治”,幫助唐太宗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的治世明君。

他位居秦王府十八學士、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被唐太宗認為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戴胄敢與皇帝爭曲直

胄,安陽人也。隋將軍王隆帥屯衛將軍張鎮周、都水少監蘇世長等以山南兵始至東都。

——《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七卷人們經常把秉公執法、不循私情的官叫作清官,寇準、包拯,海瑞、況鍾等清官之所以能名留史冊,也正因為他們有做官的道德。在唐代貞觀年間,也有這樣一位清官叫戴胄,辦案十分嚴格,甚至有時候連當朝皇帝唐太宗的賬都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