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經過自己的細心觀察,終於弄清楚了蜾蠃銜螟蛉的真相。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它銜螟鈴隻是為了給自己的後代當食物。它用尾巴上的針把螟蛉刺得半死,銜回窩裏,等自己產的卵孵化出幼蟲來,幼蟲就把螟蛉當作食物。
等到那位朋友再來拜訪時,陶弘景把螟蛉變蜾蠃的秘密詳細地告訴了他。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也就不相信那個傳說了。
陶弘景用這樣的科學態度,對中藥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漢代時,有人寫了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這部書記載了365 種藥,並把這些藥分成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的藥無毒,有強身和補養的功效;中品的藥有些毒性,既有治病的功效,又有補養身體的功效;下品的藥毒性大些,主要是用來治病的。這裏所說的“毒性”,並不是指對人的身體有毒,而是指治療疾病的作用。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粗糙,容易出差錯。漢代到南北朝已經有幾百年了,這部書有些落後了。陶弘景收集了《神農本草經》上沒有記載的新藥365 種,連同以前的藥共730 種,寫成了一部新的藥書,叫作《神農本草經集注》。
在這部書裏,陶弘景不再根據上中下三品的方法分類,而是根據藥物的天然屬性來分類。
他把中藥分為玉石、草木、蟲魚、禽獸、果菜、米實和有名未用七大類,在每一種藥下麵,注明了各自的藥性,是熱藥還是涼藥,可以治療哪些疾病,等等。人們在翻閱這本書時,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藥物,十分方便。
陶弘景在研究過程中,潛心摸索,創造出了一種叫“諸病通用藥”的分類法,也就是把藥物按病分類,這種方法簡單明了,易於操作,一直沿用到現在。
陶弘景研究中藥並不是關在屋子裏閉門造車,而是背起行囊,拿著藥鋤,到野外去實地考察。他十分注意收集民間的驗方,認為這是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的積累,是有很強的實用性。有一次,他走累了,找了個村莊休息下來。村裏有個人的小便不通,十分痛苦。村裏的長者找來一些牽牛子,碾成粉末,和著水給那個人服下去,過了一會兒,那個人的小便暢 通了,人也舒服了許多。
陶弘景見狀十分驚奇,就拿出筆墨記在本子上:牽牛子能利小便。在陶弘景的著作裏,不少地方都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成果。所以說,陶弘景是一位腳踏實地、深入民間的科學家,陶弘景也因此取得了高於同時代人的成就。
陶弘景不僅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文學家。作為曆史上著名的藥物學家,他在醫藥方麵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整理校訂,是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幾個人 物之一。
陶弘景還是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其祖、父皆有書名。《華陽隱居錄》稱其祖父陶隆善寫行書,其父陶貞寶因襲祖藝,善隸書,書體以羊欣、蕭思話為法。陶弘景則工草隸兩體,尤擅長行書,師法鍾繇、王羲之,采其氣骨成自己風格。傳世書跡有《屈畫帖》,被宋代黃庭堅稱為“大字之祖”的《瘞鶴銘》,傳為陶公所書。
陶弘景還著有《與梁武帝論書啟》一書,是其與梁武帝論書的信劄集,討論的是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的優劣,文辭優美,議論深刻,為後世書家所看重。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曆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有人認為,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 生存不得已而為之。
足智多謀的高歡
謐孫歡,沈深有大誌,家貧,執役在平城,富人婁氏女見而奇之,遂嫁焉。始有馬,得給鎮為函使,至洛陽,見張彝之死。還家,傾貲以結客。
——《資治通鑒》第一百四十九卷北魏末年,晉陽的爾朱兆聽到父親天柱大將軍爾朱榮被北魏孝武帝處死的消息,匆匆趕回京師,依仗著自己強大的部隊和勢力攻進皇宮,另立了新君,像他父親一樣重掌大權。爾朱兆控製朝綱後,專橫跋扈,自己給自己加官晉爵,自封為王。
爾朱兆的部屬晉州刺史高歡,是一個富有雄才大略的人,爾朱兆很嫉妒他。兩人的心裏都明白,一山不容二虎,兩人共事不會太長久。高歡想施展才華,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所以總是想方設法擺脫爾朱兆的牽製。
在此之前,葛榮曾割據一方,同爾朱兆的父親爾朱榮戈馬相對。葛榮失敗後,部下20餘萬人被流放到晉州,受盡侮辱欺淩,生計難以維持,多次發動反抗,都遭到了爾朱榮的殘酷鎮壓,但起義仍然不斷發生,一下子難以平息。爾朱兆對此焦慮不安,又找不到良策,就 問高歡怎麼辦。
高歡脫身離開爾朱兆的想法醞釀已久,隻是苦於沒有機會實現,現在真是天賜良機。於是,他趁機說道:“這麼多的人反叛朝廷,理當斬盡殺絕,但是目前不可能全部殺掉,隻有派一名大王信任的人前去平叛,統率他們,有犯罪的隻殺頭領,這樣叛亂才能很快平息。”
高歡的話正說中了爾朱兆的心懷,他說:“說得非常好!那麼,誰可以勝任呢?”這時,爾朱兆的一名親信賀拔允恰好也在座,他是一個糊塗蟲,不知道其中的曲折事由,竟連聲說道:“高歡在晉州多年,在當地深得人心,如果讓他去,一定可以勝此重任!”
這話說到高歡的心坎上,頓時他滿身輕鬆,但一琢磨,又覺得不妥,於是他忽然跳了起來,怒不可遏,一連幾拳打在賀拔允的嘴上,一個門牙都被打落下來,滿嘴是血。高歡邊打 邊罵道:
“想當初天柱大將軍活著,你我之流像鷹犬一樣對待主人,總是匍匐在地聽從他的指示。
如今天下事全由大王做主,大王還沒有說話,你倒越位發起言來!”又回過頭來,對爾朱兆說:“這樣不知上下的人,要他有什麼用處?還不如早一點殺掉。”
爾朱兆本來不放心高歡,打算另派人去,現在看他這樣,以為是忠於自己,當即毫不猶豫地把軍權交給了高歡,派遣他前往晉州收編葛榮的流散部隊。高歡大喜,又怕爾朱兆反悔,於是立即告別了爾朱兆,召集部將,宣布道:“受大王的委派,所有部隊都聽從我的指揮。
請立即集合!”將士們向來不喜歡爾朱兆,願意接受高歡的調遣,都按時到指定地點集合。
爾朱兆的長史慕容紹宗勸爾朱兆說:“如今天下大亂,許多人心懷二心。高歡本來就雄才蓋世,現在又手握強兵,遠離大王,這好比蛟龍遇到了雲雨,正是施展其本事的時候,以 後就難控製了。”
爾朱兆曾經和高歡拜為兄弟,因此說道:“我與他曾燒香發過誓,有什麼可憂慮的?”
紹宗說:“親兄弟都有互相殘殺不可信的,結拜兄弟又算什麼!”
高歡早已料到自己走後,一定會有人向爾朱兆進讒言,因此預先給爾朱兆左右的人好多金錢,請他們多加關照。此時,他們都向爾朱兆說慕容紹宗與高歡原來不和,所以才說高歡的壞話。爾朱兆就信以為真,把紹宗監禁起來,督促高歡及早出發。
高歡求之不得,走到半路,碰見爾朱榮的妻子從洛陽來,帶有良馬300 匹,高歡全部奪為己有。聽到消息後,爾朱兆才知道高歡另有他圖,連忙把慕容紹宗從獄中放出來,詢問計 策。
紹宗說:“現在還不晚,高歡仍掌握在大王手中。”他勸爾朱兆立即去追。
爾朱兆追到漳水,適逢水漲,衝壞了橋梁,沒有辦法渡過河,就指著河對岸的高歡責備他不該奪取良馬。高歡說道:“借300 匹良馬,沒有其他打算,隻不過是為了作戰的需要罷了。大王竟然聽信讒言,親自策馬來追。如今我不過河向大王請罪,主要是因為這邊的部隊 會發生叛亂。”
爾朱兆這時仍把高歡的話當真,怨自己聽信讒言猜疑好人,於是把刀扔在地下,說:“將軍如果能這樣,我又有什麼可憂慮的!”當即殺了一匹白馬,和高歡再次發誓,永結兄弟互不背叛。原來,爾朱兆在河對岸聽了高歡的一番話後,覺得有道理,他一再聲稱自己也沒有其他的意思,並單獨涉過漳水,向高歡解釋誤會。爾朱兆拔下佩刀,遞給高歡,伸長脖子叫高歡砍。高歡不接刀,卻哭著說:“自從天柱大將軍死後,除了大王,我高歡還能依賴誰呢?
我願為大王效犬馬之勞。如今有人挑撥離間,大王竟忍心說出這樣的話,我高歡以後還怎麼 做人呢!”
當晚,爾朱兆就住在高歡營中,高歡的部下抱怨他引狼入室,說:“將軍既然不準備長久在他手下謀事,就應當趁他遞刀之機一刀殺了他,免生後患!”同時在帳外埋伏了數百名壯士,打算夜間殺掉爾朱兆。
高歡製止了他們,解釋說:“現在如果殺了他,其黨羽肯定會聚結起來報仇的,而我們馬瘦兵疲,雞蛋碰石頭,不是對手。如果有人乘機而入,則危害更大,不如暫且放過他。他雖然勇猛,但是毫無智謀,以後要除掉,問題不大。”至此,大家才知道了高歡不殺爾朱兆的原因,都佩服他的卓識遠見。
次日,爾朱兆返回到自己的軍營,擺了酒宴,請高歡去。高歡也想去,他的心腹反複陳述其中利害。為了防止發生意外,最後,高歡接受了這個建議,派人婉言謝絕了爾朱兆的盛情邀請。爾朱兆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高歡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呀,但他已無可奈何,隻 好回晉陽去了。
就這樣,高歡運用智謀一步步擺脫了爾朱兆的控製,自己獨立掌握兵權,兵精糧廣後,反過來又吞掉了爾朱兆,把持了東魏政權。
高歡善於玩弄權術,足智多謀,精通權宜之計,從他替爾朱榮出謀劃策,到後來擊破掌權的爾朱家族都顯示了這一點。另外,高歡臨終前囑咐兒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隻要用慕容紹宗為將就可討平,結果不出高歡所料。高歡用人唯才是用,為北齊立國打下了堅 固的基礎。
然而,高歡野心太大,未能處理好與孝武帝的關係,致使孝武帝出奔宇文泰,最終造成東西魏對峙之局。而且,高歡控製的東魏實力雖遠強於西魏,但他在戰術上不及宇文泰,導致他終其一生未能統一天下。高歡亦教子無方,他身後的北齊政權暴君輩出,朝政混亂,最 終被宇文氏的北周消滅。
爾朱榮認識高歡時,對高歡能讓馬乖乖站著讓他清洗,十分驚訝,高歡表示強硬手段才是唯一方法,爾朱榮對他記憶十分深刻,開始拔擢他。後來,高歡幾個兒子有次麵對一團繩索難解,其中次子高洋一刀砍斷,高歡十分高興,這就是“快刀斬亂麻”一語的由來。
蘇綽的治國良策
美陽公蘇威,綽之子也,少有令名,周晉公護強以女妻之。威見護專權,恐禍及己,屏 居山寺,以諷讀為娛。
——《資治通鑒》第一百七十五卷北魏末期,政治越來越腐敗,邊鎮暴動此起彼伏,北魏政權搖搖欲墜,朝廷大權被控製在邊鎮將領的手中。534 年,邊鎮重將高歡立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孫元善見為皇帝,他就是東魏孝靜帝,都城後遷到鄴城。
宇文泰曾是邊鎮將領葛榮手下大將,葛榮起義失敗後投降了北魏朝廷。後來,他靠鎮壓關隴起義起家,勢力逐漸強大起來,聲名越來越大。於是宇文泰立孝文帝的一個孫子元寶炬做了皇帝,就是西魏文帝,首都在長安,這樣,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
西魏的政權掌握在宇文泰手中,西魏地少人少,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時時都有被東魏吞並的可能。宇文泰為發展壯大西魏的力量,千方百計尋找能安邦濟邊的人才,極力加強與漢族地主的聯係,任用漢人做官,推廣漢族先進文化,著手進行政治改革。
有一天,同僚周惠達求見宇文泰,向宇文泰推薦一個人才,他說:“這個人叫蘇綽,是漢族名士。他學識淵博,才智過人,上可知天文,下可通地理,而且品德高尚,為官清廉。
憑他的才能,做一朝丞相,再適合不過了。”
宇文泰聽周惠達這麼一說,非常高興,心想:若蘇綽真像周惠達所說的那樣,那麼西魏強大就指日可待了。於是他立即召見了蘇綽,並提升他為著作郎。
有一次,宇文泰和很多官員到長安西漢舊苑去遊曆,宇文泰向這些人問了許多問題。他問王昭君出塞是漢朝哪個皇帝時期的事,有人說是漢文帝時期的事,隻有蘇綽說是漢和帝時期的事。他又問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入獄受刑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這個問題把那些人問得無言以對。蘇綽說:“李陵出使匈奴,被俘後受降,漢武帝為此在盛怒之下要斬李陵全家。而司馬遷分析了李陵被俘時的處境,認為以李陵的人格與性格,他是不會投降的,但當時敵我力量相差懸殊,死拚隻有全軍覆沒,暫時投降是為了保存力量,等待時機與漢軍裏應外合,再打匈奴。司馬遷之述很有道理,但漢武帝說司馬遷是為李陵辯護,就將他下獄行刑了。”
宇文泰聽完蘇綽從容不迫的回答,高興得無意行遊了,決定回府後與他繼續長談。那天,他們兩人一夜未睡,蘇綽從春秋五霸講到戰國七雄,從秦始皇統一中國,講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的強盛,從孔子的儒家思想講到朝非子的法家主張。這些治國之道,宇文泰很少聽說過,因此越聽越愛聽。他心中暗想:這正是我尋求的濟世之能臣。他悔恨自己沒有早一點重用他。
不久,宇文泰向西魏文帝提議,任命蘇綽為大行台左丞。其地位和丞相是一樣的。緊接著,蘇綽又被授予大行台度支尚書(主管財政的官員)和司農卿(主管農業的官員)的官職。
蘇綽看到宇文泰和皇帝對自己如此重用,便根據西魏的現實狀況開始製定富國強民的措施,這些措施被稱作“六條詔書”。
蘇綽治理國家重在用人,不能隻看門第,還要看人的能力,這是蘇綽最重要的主張。他說:“曹操之所以能統一北方,是與他重用人才分不開的。他曾三次頒布唯才是舉令,使很多有才能的人都為他所用。北魏之所以分裂,與實行士族製度有直接關係。根據士族製度,不管有沒有才能,隻要出身於士族,就可以當大官,享厚祿,而庶族出身的人即使有才能也當不上高官,俸祿低。這樣,就產生了士族和庶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激化,導致了北魏 邊鎮暴動和起義。”
蘇綽還認為,不要隨便讓農民服徭役,要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耕地、去織布;農民有吃不了的糧食,穿不完的衣服,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收入也就增多了。
同時,蘇綽還強調:要根據財產的多少平均負擔徭役和賦稅,不能把這種負擔全部加在百姓身上。這種措施限製了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倚靠特權逃避賦稅和徭役,從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
這六條詔書頒布後,上到皇帝,下到文武大臣、地方官吏,都要知道這六條詔書的內容,而且會背誦。有一次,西魏文帝根據宇文泰的提議,把文武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挨個背六條詔書。其中有兩個大臣沒背下來,當即宣布官降兩級,後來宇文泰還規定把六條詔書作為考核官吏政績、增減俸祿的標準。
正因為宇文泰對六條詔書如此重視,使之作為治國準則很快推行,西魏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國力也大大增強,很快就超過了東魏。
蘇綽生活儉樸,愛民如子。他經常告誡家人,在生活上不要鋪張浪費,我們隻要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不要追求奢侈享樂。隻有人民有飯吃,有衣穿,我們才能高興;如果人民四處流浪,我們能吃得下、睡得好嗎?
蘇綽為了國家日夜操勞,不幸病逝,那時他才49 歲。宇文泰按照他的遺囑將他的遺體送回故鄉武功安葬,靈車啟程時,宇文泰帶著文武大臣,在蘇綽的靈車前放聲大哭,長安城裏的百姓聞訊都趕來揮淚送別。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蘇綽的政治改革使西魏走上了富強之路,為取代西魏的北周再度統一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