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太子責備高允說:“一個人應該知道機變,我想救你,編了許多謊話,你卻不按我說的來,激怒了皇上。每想到這些,心裏還有一絲餘悸呢。”

高允說:“曆史就得真實地記錄下帝王的功過善惡,作為後來者的借鑒,這樣,君王才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崔浩刻立石碑,固然輕率,但他並沒有違反尊重曆史真實的原則,我和他並沒有什麼兩樣。我非常感激您的救命之恩,但是我卻不能違背事實去解脫自己,那  樣的話,還不如去死!”

太子吃驚之餘讚歎不已。從此,他對高允的人品就更加敬重了。

據傳,高允很小就成為孤兒,早熟,有非凡的氣度,清河人崔玄伯見到他後極為驚異,讚歎道:“高允內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鏡子閃光一般,將來必定是一  代人傑。”

王廣之寬以待人

蕭遣平西將軍王廣之襲南兗州刺史安陸王子敬。廣之至歐陽,遣部將濟陰陳伯之先驅。

伯之因城開,獨入,斬子敬。

——《資治通鑒》第一百三十九卷南朝宋明帝劉彧統治時期,國內極不安定,各地叛亂紛起。合肥等地在皇上剛登基不久就發動了叛亂,視朝廷的命令如兒戲。劉彧決定派輔國將軍劉勖前往合肥,平定叛亂。劉勖率軍攻城數日,城沒拿下來,自己先損失了不少士兵。劉勖大為吃驚,忙召集大小將領商議  對策。

但是,大家麵麵相覷,啞口無言。忽然,將佐中站出一個人來,朗聲對劉勖說:“將軍若能把坐騎讓給在下,在下願以性命擔保,即刻攻克合肥!”大家回頭一看,原來是騎兵隊長王廣之,在到會的將領中,他隻是個微不足道的下級官員。

劉勖還沒有來得及回答,一個名叫皇甫肅的文官就站了起來,聲色俱厲地嗬斥道:“王廣之真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奪將軍的戰馬,按罪當斬!”

皇甫肅這麼一句話,說得堂下的衛士個個緊按劍柄,舉目齊望著劉勖,等待他下達執行  的命令,氣氛十分緊張。

劉勖擺了擺手,笑了幾聲,稍許緩和了一下會場的氣氛,說道:“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聚集討伐董卓,被董卓的大將華雄阻擋在汜水關下,連斬聯軍將軍數員,聯軍前進不得。後來關羽不怕官位低賤,挺身而出,果然斬了華雄,掃除了路障。現在看王廣之的氣概,也一定能夠成功的!”即吩咐人把自己心愛的戰馬牽來,叫王廣之騎用。

王廣之領命後,騎著劉勖的戰馬,不到三天,便攻下了合肥。

劉勖特別高興,就把那匹馬送給了王廣之,並提拔他做了將軍。

此時,王廣之才對皇甫肅說:“輔國將軍當時要聽了你的話,殺了我事小,平叛又該等到何年何月呢?你不識人才,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皇甫肅也十分羞愧,連賠不是。

劉勖死後,皇甫肅便投靠了王廣之。王廣之不僅不計前嫌,而且將皇甫肅以具有高深的學問而推薦給皇帝,不久,皇甫肅就擔任了東海太守。

古人有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所謂“嚴於律己”,就是嚴格約束自己,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個人也有個人的“紀律”,這個“紀律”是對自己的高要求,做到自我批評和自我檢討。所謂“寬以待人”,則是麵對各種誤解和委屈而毫無怨恨之心,以德報怨而不計較;不過高要求別人,允許別人有缺點;給別人時間和空間,讓他去改進自己的缺點;給別人機會,讓他屏蔽自己的缺點,不要評論別人的缺點,不要宣傳別人的缺點,更不要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放。古人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即是這個道理。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常見有的人寬於律己,嚴以待人,凡是敝帚必然自珍自誇,凡是他人必然求全責備,時而感世傷懷,時而悲天憫人,時而怨物,時而自嗟,總而言之,昂昂然天地間唯我獨尊,世間萬物難入他的紅眼。

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各有長短:“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枚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更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又何必囿於成見不肯多一分包涵呢?

在生活和工作當中,看人、對人,要見人之長,容人之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希望別人寬容自己,自己就應該寬容別人,不情願別人苛求自己,也就不應該苛求別人。學會將心比心,以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就一定能豁達地寬容別人。

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寬容是一種智慧和力量,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寬容是一種文明胸懷,一種仁愛的的光芒,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  同時,也創造生命的美麗。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可以減少生活中許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紛爭,如果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一語不和就“針尖對麥芒”,那麼一句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鬧得不可收拾。俗話說“心底無私天地寬,人到無求品自高”,事實證明,一個人隻要能跳出個人的圈子,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蕭道成訓子

己亥,上大漸。以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為司空,又以尚書右仆射褚淵為護軍將軍。加中領軍劉右仆射,詔淵、與尚書令袁粲、荊州刺史蔡興宗、郢州刺史沈攸之並受顧命,褚淵素  與蕭道成善。

——《資治通鑒》第一百三十三卷宋明帝劉彧死後,其子劉昱做了皇帝。可是好景不長,皇室中又跳出許多人想推翻他,篡奪皇位,劉昱在大將蕭道成的大力幫助下,開始清除自己的敵人。

劉昱害怕還會有人密謀爭奪皇位,便向自家人大開殺戒,殺掉了好多皇室成員,豈不知這倒給大將蕭道成奪取皇位排除了阻礙,創造了條件。就在劉昱15 歲那年乞巧節(農曆七月七日)晚上,蕭道成派心腹把他殺死。史書上把他稱作劉宋後廢帝,也和劉子業一樣不承認  他是一個正式的皇帝。

劉昱被殺,皇位空缺,誰又來當皇帝呢?老謀深算的蕭道成和大臣王敬則等立即召集群臣商討此事。會上,皇族劉彥節和士族袁粲,對蕭道成等人的行為非常不滿,但是心中害怕對方勢力強,沒有敢公開發表意見,隻是稍稍遲疑了一下,蕭道成便翹起胡須,瞪著眼睛逼視他們。蕭道成的幫凶王敬則此時站在蕭道成身旁,拔出明晃晃的刀,惡煞煞地大聲叫嚷道:“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該歸蕭公來管,誰要是敢說半個不字,我就要他的命!”

這蕭道成經世事多,頗有心計,他雖然想當皇帝,又覺得為時尚早,有名不正言不順的顧忌,於是,便演出了一場“禪讓”的把戲。他先讓劉宋後廢帝的弟弟劉準做了皇帝,然後自己從驃騎大將軍逐步加封為太尉、太傅、相國、齊公,將軍政大權獨攬在手,並於479年4 月,派王敬則帶領兵士衝進皇宮,強迫劉準參加禪位典禮,並把玉璽交給了自己,劉宋王朝就這樣完結了,蕭道成做了南齊的開國皇帝。

蕭道成目睹了劉宋政權的興衰,總結出兩條訓誡:一是皇室骨肉不能相互殘殺,否則,會削弱自己的力量,加速滅亡;二是從劉宋孝武帝起,皇帝生活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於是,他從鞏固自己的統治出發,在製定治國方針時,特別注意提倡節儉和教育子孫加強團結。

蕭道成厲行節儉,以身作則。皇帝的禮服上在過去常常佩戴一種叫“玉介導”的裝飾品,據說是用來辟邪的。蕭道成卻認為玉製品裝飾,正是產生奢侈、墮落的根源,叫人打碎“玉介導”,命令不許再用。他還下令把後宮用金、銅做的器物和欄杆、門檻等東西,改換為鐵的,把內殿懸掛的繡花綾羅帳,改為黃紗帳。宮女們一律改穿樸素的紫色鞋子,就是鑾駕上華蓋的鑲金裝飾品也去掉了。他常常對大臣們說:“讓我治理天下10 年,當使黃金與泥土同價。”蕭道成為保住蕭姓天下,一再教育子孫要互相親愛,緊密團結,可惜他隻做了4 年皇  帝就死去了。

蕭道成臨死之前,把太子蕭賾叫到床前,再三地囑咐他:“劉宋皇族如果不是骨肉相互殘殺,我們蕭家哪能得天下。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多加愛護兄弟子侄。他們有過錯,可以嚴加管教,但千萬不可濫殺無辜,這是我們蕭家的一條規矩。不僅你自己要遵守,還要把它傳給子子孫孫,永遠不能忘記。”

蕭道成的規矩在其子南齊武帝蕭賾手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既保持了節儉之風,又恪守兄長之義,在位4 年間,國家還算安康太平。

蕭賾死後,劉宋後期的一幕幕悲劇又重新出現在蕭氏的皇室內外,他們拋棄了南齊高帝蕭道成的訓誡,終於,502 年,蕭衍奪權,改國號為梁,南齊的統治就此結束。

可見,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應當緊密團結,互相幫助,這樣才會有大家庭的溫暖,才會有排山倒海的力量。如果各行其是,沒有整體觀念,那就是一盤  散沙。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獨木難支,眾木成林。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要樂於並善於和所有的人做朋友,人與人之間重在相互理解,要能包容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人。有的人爭名奪利,也要充分諒解,不必因此而四分五裂,分道揚鑣,要多看看對方的優點,要能夠和所有人相處共事。

團結才有快樂,團結才有熱量,團結才有溫暖,團結才有力量。無論和什麼人都要講團結,如果連自己的愛人、孩子、親屬、朋友、同事等都團結不好,那就一定是失敗的人生,做再大的官,有再多的錢,也不會有真正的人生溫暖和生活幸福。

孝文帝改革

玉璽呈獻給皇太子拓跋宏。丙午(二十日),高祖孝文帝即位,宣布大赦,改年號為延興。

——《資治通鑒》第一百三十三卷493 年秋,塵土飛揚,30 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部隊的主帥,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將,而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

此時他全副武裝騎著戰馬,是一位將軍的形象。他帶著文武大臣察看了洛陽城古代宮殿的舊址,那裏已是一片荒蕪。孝文帝感慨萬千。過去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幾代王朝都在這裏建都,它是溝通東部和西部以及黃河南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是幾個王朝在這裏建都的主要原因。當年曹操為了統一北方,在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自己的力量逐漸壯大。他沒能統一中國,但統一了北方,為西晉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裏是漢族文明的發祥地,必須在這裏定都。

孝文帝率君臣看完洛陽宮殿遺址,便揮了揮手,下令大軍向南挺進,攻打南朝。文武大臣見皇帝此舉,都嚇呆了。他們一齊跪倒,哀求皇帝:不要打南朝,先帝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劉宋王朝,那種戰敗而歸的悲慘景象真叫我們心驚肉跳,唯恐這次南征,準備不充分,當兵的水土不服,南朝以逸待勞,我們要白白送死,重蹈先帝舊轍。這關係到我們鮮卑朝廷和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切不要草率從事。孝文帝聽完便說:“你們說得也有道理,事關重大,既然你們不肯南下,我也不怪罪你們,但有一個條件,你們必須聽我的話,我要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在這裏養精蓄銳,待時機成熟再攻打南朝,統一中國。”大臣忙說:“隻要您停止大軍南下,我們都讚同遷都洛陽。”說完,全軍都歡欣鼓舞,高呼“萬歲”。

孝文帝心裏暗笑,說:“我的目的達到了!”事情本是這樣的,孝文帝是鮮卑族皇帝,博學多才,政治抱負遠大,總想統一中國。他深知自己的民族地盤小,文化落後,沒有經濟實力,要想實現自己的願望,必須使北魏富強起來,出路隻有一條:就是要甩掉民族偏見的陋習,接受漢民族的文明,把鮮卑族和漢族聯合起來,融合在一起,才能國力強盛,統一中國。

其中,第一步計劃就是遷都洛陽。他知道會遭到很多保守派的反對,平城有他們的土地和財產,他們留戀原有的生活方式,故土難離,關係到自身的重大利益,他們不會同意的,這才設下了一條帶兵南下聲東擊西的遷都妙計。

遷都洛陽的事並不是一下就成的,孝文帝派重臣去做那些守舊勢力的工作,甚至自己還親自回平城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這才說服了他們。可是萬萬沒想到,孝文帝的皇太子元恂卻與守舊的鮮卑貴族勾結,借出遊的機會,逃回平城,擁兵自立,搞分裂活動。孝文帝聞知此事,立刻派人把元恂抓起來,痛打一頓。為了免除後患,他廢太子為平民,並將其毒死,這就是孝文帝為了實現國家統一遷都洛陽而大義滅親的事跡。

遷都洛陽以後,孝文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是發展經濟,利用漢人的先進生產技術,發展農業生產,頒布均田令,規定全國人口,不論是男的還是女的,也不分是鮮卑族、漢族還是其他民族,每人都分得相同數量的土地。這樣使得原來沒有土地或土地少的人都得到了應有數量的土地,該種糧的種糧,該種麻的種麻,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高了,生產的糧食大大增多,國庫更加充實了。

接著,孝文帝令鮮卑族人學說漢語,學習漢族文化。他認為,隻有鮮卑族會說漢語,才能與漢族人達到心靈溝通;隻有學習漢族文字,才能真正了解漢族先進文明,促進北方經濟  文化的發展。

孝文帝還下令鮮卑族采用漢姓,他帶頭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為元,自己的姓名叫元宏。

很多鮮卑貴族都改了漢姓,互相見麵時都以漢族的姓名稱呼對方,他們覺得很方便很自然。

在改用漢姓的同時,他還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通婚,自己帶頭娶了漢族妃子。他的公主也嫁給了漢族大姓,他還讓人改穿漢族的服裝。

孝文帝遷都和實行漢化的一係列措施,一改鮮卑族落後的習俗,采用漢族先進的技術文化和生活方式,使鮮卑族能夠和漢族、其他少數民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使黃河流域的各民族逐漸融合起來,使北方的形勢氣象一新。北魏孝文帝為中國北方民族的融合和黃河流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孝文帝的改革不僅促進了經濟繁榮,農業恢複,也使工商業興盛起來,讓洛陽成為全國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成為國際性商業城市。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進程,為隋唐國家重新統一、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山中宰相”陶弘景

丹楊陶弘景卒,弘景博學多藝能,好養生之術。仕齊為奉朝請,棄官,隱居茅山,上早與之遊,及即位,恩禮甚篤,每得其書,焚香虔受。

——《資治通鑒》第一百五十七卷陶弘景是南朝齊梁時的一個大學者,對天文、曆算、地理、藥學無所不精。他早年在齊朝做過左衛殿中將軍,後來辭官去茅山隱居。梁朝時候,武帝蕭衍請他出山,他不肯。武帝沒辦法,隻好一遇重要大事就去谘詢,他因此被人們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從小就有鑽研精神,不盡信古書。《詩經》裏有這樣的說法:蜾蠃(一種寄生蜂)這種小蟲,隻有雄蟲,沒有雌蟲。它們怎麼繁殖後代呢?它飛到菜地裏,把一種名叫螟蛉的幼蟲銜回自己的窩裏,對它念念有詞:“快點變成我!快點變成我!”

不多久,螟蛉果然就變成了和蜾蠃一模一樣的,成了蜾蠃的兒子。《詩經》是這麼說的,一代代傳下來,人們也就信以為真,甚至還把領養來的兒子叫作“螟蛉子”。

有一次,陶弘景讀到《詩經》裏關於蜾蠃的詩句,覺得不可相信。恰巧有個朋友來拜訪,就談起了這個問題。朋友說:“您是一本活書,無所不知,您給我講一講蜾蠃養螟蛉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下子可難住了陶弘景,一時間回答不上來,隻好說:“這個問題我還沒有研究過,等我查查書再告訴你吧。”

陶弘景查了不少書,可是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當時的,全都是一樣的說法。陶弘景想,這些書盡是我抄你,你抄我,查書是查不出結果的,我何不親自去觀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