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見周頡對自己不理不睬,皇帝又始終不表明態度,認為周頡一定在皇帝麵前說了自己的壞話,心裏暗暗痛恨周頡。實際上,王導不知道,周頡不但在司馬睿麵前為王導說情,回到家中以後,又特地寫了一封書信,為王導說情。這樣,司馬睿不但沒怪罪王導,還親自接見了王導,並委任王導為前鋒大都督,和戴淵、周頡等人一起發兵防禦王敦,王導根本不  知道這是周頡救了自己。

不久,王敦攻破石頭城,司馬睿被迫下詔,說王敦不但無罪,而且有功,進一步加封,任憑王敦如何處置朝中的大臣。王敦最擔心也最痛恨的就是周頡、戴淵二人,便向自己的堂弟王導征求意見。王敦問:“周頡、戴淵二人,名望極高,大江南北都非常推崇他們,依你看,是不是應該任命為朝廷重臣?”

王導對王敦的提問不做回答。王敦又問道:“那是不是應該把他倆的官品降到令仆一級呢?”王導仍然不作聲。王敦再問道:“既然不能用,那就早點一起殺掉,免得將來造成禍害!”

王導仍然默默地不作聲。

王敦見王導一直不發話,便認為是同意殺掉周頡和戴淵二人,立即派出兵士,把周頡和  戴淵逮捕。

周頡被綁赴刑場,經過皇家祖廟時,大聲疾呼:“賊臣王敦,壞了國家社稷,亂殺忠臣,神鬼有靈驗的話,早點殺了王敦這個賊子!”士兵們用兵器打周頡的嘴,牙被打掉了,周頡  仍然繼續叫罵。

周頡死後,王導主持國政。一次,王導清點大臣們給皇帝上奏的書表,見到了周頡援救自己的奏章,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周頡,周頡的死,完全是自己態度不明朗而造成的。他手裏拿著周頡的表章,痛哭流涕地說:“我雖沒殺伯仁,但伯仁由我而死。九泉之下,我永遠對不起這樣一個好朋友了!”後來,王導的這句名言便在曆史上流傳了下來。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因)我而死”,或簡作“伯仁由我”,這句話古今已經廣為應用,表達雖未直接殺人,卻對其人被殺負有責任,因此心中帶有歉疚,它表現了中國古代君子有道德自責、承擔責任的勇氣,不惜為此一生將背上沉重的內疚包袱。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要隻以眼睛看到的做出簡單的臆斷,其實,你認為自己爛熟於心的事情,正有你所未曾了解的真相。

大野心家桓溫

昔李勢屈於桓溫,劉禪降於鄧艾。山河險固,不足憑恃。

——《資治通鑒》第一百七十三卷荊州刺史一職,因駐地地處要衝,東晉朝廷一直委派朝廷顯要擔任。345 年,荊州刺史庾翼去世,朝廷幾經爭論,調徐州刺史桓溫擔任荊州刺史。

桓溫本有野心,被任為荊州刺史後,更是躊躇滿誌,他想以軍事上的勝利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以利於達到自己篡權的目的。

那時候,蜀地成漢政權多變故,國勢衰頹。346 年,桓溫率軍攻打成漢。朝中許多大臣認為蜀地道路艱險,桓溫兵力不足且又深入敵後,這一仗凶多吉少,哪知桓溫僅用了5 個月的時間,就蕩平蜀地,攻陷成都,成漢政權滅亡。

這一輝煌勝利,使桓溫的威名震動朝野。他想進一步樹威,幾次上書要求北伐。朝廷怕他北伐成功兵權更重,對他的要求不予理睬。朝廷先後派褚裒、殷浩領兵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桓溫乘機上表彈劾殷浩,結果殷浩被罷免。桓溫將朝中障礙除去後,再也沒有人能阻止  他領兵北伐。

354 年春,桓溫率領4 萬人馬,水陸並進,討伐前秦苻健。苻健聞訊後忙派太子苻萇、丞相苻洪、淮南王苻生領兵5 萬前去抵禦。

且說淮南王苻生,自幼瞎了一隻眼,卻異常勇悍狂悖。他的祖父苻洪不喜歡他,有次指著他的瞎眼向左右開玩笑:“聽說瞎兒隻有一隻眼流淚,不知是否如此?”苻生聽了這話,立即拔出佩刀刺向瞎目,指著淌下來的滴滴鮮血對祖父說:“這不是瞎眼流下的眼淚嗎!”眾人見了,無不驚駭。苻生成年後力大無窮,能與猛獸格鬥,擊刺騎射,無一不精。

這次兩軍相遇,苻生一馬當先向晉軍衝去,兩名晉將截住他廝殺,都被他劈於馬下。他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晉軍前隊人馬抵擋不住,紛紛潰退。桓溫見來將勇猛,忙將弓弩手調上前,隻聽一聲令下,箭如飛蝗飛入敵陣。苻生毫不畏懼,用刀拔箭,依然猛衝,忽然聽到身後一聲慘叫,太子苻萇身中兩箭落馬。苻生回馬救起太子,且戰且退。晉軍乘勝追擊,  直抵灞上。

苻健見大軍敗回,吃驚不小,連忙緊閉城門,堅守不出。關中百姓深受鼓舞,紛紛前來勞軍,長安附近的郡縣全都歸附了晉廷。

晉軍駐紮在灞上,日子一久,軍糧不濟。桓溫本打算麥子成熟時派兵搶收,補充軍糧。

苻生早已料及,派兵將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桓溫的軍糧越來越少,隻得下令退兵。

356 年,晉廷命桓溫討伐反叛的羌人首領姚襄。姚襄反叛晉廷後,他的部將一齊勸他北還。姚襄依從了部下的意見,攻占了許昌,隨後又攻打洛陽。

洛陽守將周成,本是魏國降將,以後又背叛了東晉朝廷。周成見羌人來勢凶猛,堅守不出。姚襄聞報桓溫領兵來攻打他,連忙撤除對洛陽的包圍,駐紮在伊水北岸,與晉軍隔河相  對。

姚襄知道晉軍勇猛,覺得隻有使詐才能擊退晉軍,他派使者過河對桓溫說:“我家主公聞得大將軍親自領兵前來,自知不敵,願意歸降。望大將軍渡過伊水,接受我軍投降。”

桓溫怎會上當,隻是冷冷地對使者說:“姚襄準備投降,隻管領兵過河來見我,我要是領兵過河,那便是征討。要是他不來投降,過幾天我就渡河掃除叛逆!”姚襄聽了使者回報,知道桓溫已識破他半渡而擊的計謀,隻好命令全軍做好戒備,準備迎擊晉軍。

渡河作戰那天,桓溫親自披掛上陣,晉軍兵多將廣,一下子就擊潰了姚襄軍。姚襄急忙率領殘軍,向平陽逃竄,晉軍一直挺進到洛陽城下。叛將周成見晉軍聲勢浩大,不敢抵抗,  打開城門向桓溫投降。

收複了洛陽,桓溫誌得意滿。他帶著大批隨從祭拜了先帝陵墓,派人修葺故宮,然後留下部分官兵駐守,自己率領大軍班師。這年10 月,桓溫上書朝廷,請求還都洛陽。朝中臣子大多認為目前局勢不穩,不宜遷回故都,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遷回洛陽也不遲。由於眾多官員的反對,遷都之事未成。

365 年,前燕攻克洛陽,洛陽終於得而複失。

經過兩次北伐,桓溫的野心越來越大。他為了在朝廷進一步樹威,於369 年夏初統率5萬大軍,從姑孰出發,向北討伐前燕。

6 月間,大軍到達金鄉(今山東金鄉)。這年夏季氣候幹旱,水位低,航道澀滯,運輸給養十分困難,大軍無法北進。參軍郗超建議先在黃河、濟水一帶駐軍,囤積糧草,等到來年再進攻。桓溫想速戰速決,連連搖頭。郗超道:“若想速戰速決,不如直攻鄴城,一決勝負。”

桓溫又認為此舉過於冒險,沒有采納。

桓溫思考再三,派毛虎領兵在巨野開鑿了一條300 裏長的河道,引汶水入清水;桓溫領兵從清水乘船到黃河,連敗前燕軍,士氣大振。

前燕主慕容瑋聞報大驚,忙命慕容厲領兵兩萬前去抵禦。晉軍士氣正盛,殺得前燕軍大敗而逃。慕容厲差點兒丟了性命,匹馬奔還。

告急文書不斷飛向鄴城,嚇得慕容瑋六神無主。朝中大臣見晉軍來勢凶猛,大多主張遷都。車騎大將軍慕容垂熱血沸騰,痛斥了主張逃跑的臣子,自願領兵抵禦晉軍。慕容瑋本來心慌意亂,聽了慕容垂的話頓時定下心來,命他領兵5 萬前去禦敵。他又派使者到前秦,請求發兵援救,前秦主為了共同的利益,派兵兩萬前去救援。

桓溫領兵駐紮在枋頭(今河南浚縣淇門渡),由於水位降低,河道接近幹涸,軍糧告急。

慕容垂領兵到了枋頭附近,紮下營寨按兵不動。他對部下說:“晉軍運糧困難,希望速戰速決。我們先不出戰,待他糧草耗盡再出擊!”

晉軍糧草日益減少,軍心開始動搖,接著聽說前秦軍前來援燕,官兵難免恐懼。桓溫知道取勝無望,下令燒掉所有艦船,丟下器械,改由陸路撤回江東。

桓溫久經沙場,知道撤軍時最易遭受襲擊,他留下一支部隊埋伏好,準備伏擊敵人的追兵。埋伏的部隊守候了兩天兩夜,不見有敵人來追,此時大隊人馬已經遠離,便急忙趕上大  部隊向南撤退。

誰知到了第五天夜裏,慕容垂率領8000 精兵殺入晉軍大營。晉軍多日勞累,疲乏不堪;又因離開戰場已遠,放鬆了警惕,頓時被燕軍擊潰。桓溫帶著殘軍且戰且退,冷不防援燕的前秦軍斜刺裏殺到,把晉軍殺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晉軍回到姑孰,5 萬人馬隻剩下l 萬多,桓溫的第三次北伐最後以慘敗告終。

北伐兵敗後,桓溫決定廢立晉帝重樹威信。371 年,桓溫廢去晉帝司馬奕,另立司馬昱  為帝,他就是晉文帝。

第二年,簡文帝病重,臨死前留下遺詔,讓太子司馬曜繼位。桓溫本以為簡文帝會將帝位讓給自己,聽到這個消息十分失望,一怒之下領兵進入建康。

桓溫進京後發覺士族大臣對自己不服,一時倒也不敢輕舉妄動,經過再三思慮,決定將稱帝之事逐步進行,不宜過速。

他上表朝廷,要求加九錫。這事非同小可,是禪讓的前奏。吏部尚書謝安見桓溫年老多病,便故意拖延辦理,九個月以後,不可一世的桓溫終於去世。

桓溫死後,謝安廣施仁政,發展生產,安定人心。他又整頓朝綱,使得上下同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東晉朝廷漸漸強大起來,局勢又趨穩定。

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東晉著名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曾經因溯大江(長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而聲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後秦、前燕),戰功累累。361 年至373 年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製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  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

王猛捫虱談天下

冬十一月,己未,魏安豐匡王猛卒。

——《資治通鑒》第一百三十六卷王猛,字景略,北海劇縣(今山東壽光南)人,以賣畚箕為生。他自幼博覽兵書,誌向遠大,但他耿介拔俗,恃才放曠,不肯迎合世人,行為談吐常有些怪異,因此不為凡俗之流所  賞識。

晉穆帝永和十年(354 年),桓溫伐關中時,曾於灞上駐軍。王猛聽說後,就前去拜訪他。

當時王猛身披短襖,鬢發蓬亂,看起來貌不驚人,還有些寒酸。王猛一邊與桓溫交談,一邊在短襖上捉虱子,捉住便把虱子捏死,其神態頗為自得。

桓溫見此奇人,心中暗暗稱異,不敢怠慢,他問王猛:“我奉天子之命進駐關中,替百姓除害,為何關中豪傑無人來見我?”

王猛答道:“將軍行軍千裏,深入敵境,到了離長安僅隔咫尺之地,卻又屯兵不動了,大家看不透你的心思,所以沒有人來歡迎你。”

王猛的話,正說中桓溫的心思。因為桓溫是個野心家,他出師北伐,並不像祖逖那樣真正是為了恢複中原,而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所以他到了灞上就停止前進了。他打的算盤是:如果真的消滅前秦,打下長安,司馬氏的東晉朝廷就會派人來接收物產富饒的關中,而他桓溫最多隻能撈得個空頭的威名,倒不如屯兵灞上,做出可進可退的姿態,以便伸手向東晉朝廷要權、要錢、要糧、要兵,倒可得到實際的好處。東晉朝廷也害怕桓溫這一手,所以一再阻止桓溫繼續北伐,幾次叫他回師南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