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接受以前北伐糧草不濟的教訓,果然西進五丈原,由士兵開墾荒地,解決軍糧問題。接著,他想北渡渭河。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意圖後,就派兵增援陽遂,加強那裏的防禦力量。援軍與諸葛亮在積石相遇,他們逼近五丈原,與漢軍交戰。諸葛亮無法前進,隻好退守五丈原。

曹壑認為諸葛亮遠道而來,必定想速戰速決,就命令司馬懿堅守陣地,靜觀其變。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理睬。諸葛亮派人送來婦女的服飾,羞辱司馬懿。司馬懿大怒,上書朝廷,請求出戰。曹壑不同意,並派使節來製止魏軍出兵。

不久,諸葛亮派使者來,司馬懿有意不提軍事,反而問起諸葛亮的起居情況。他說:“諸葛公起居如何?”

使者說:“丞相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忙碌。”司馬懿問:“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

使者回答說:“丞相飯量不大,一天隻吃三四升。”

司馬懿又問:“他什麼事都親自過問?”

使者回答說:“凡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要丞相親自審批。”

使者走後,司馬懿對別人歎息道:“諸葛孔明這樣食少事雜,怎能久在人世?”

後主劉禪得到諸葛亮生病的消息,趕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來慰問。李福跟諸葛亮談了一些軍國大事,就走了。

過了幾天,李福返了回來,他看到諸葛亮病勢轉重,哭了起來。諸葛亮睜開眼睛,對李福說:“我懂得您回來想問些什麼,您所要問的人,我看就是蔣琬吧。”

李福說:“丞相說的是。皇上正要我問丞相,萬一身子不好,由誰來繼任您的工作,那麼請問蔣琬之後,誰可以繼任呢?”

諸葛亮說:“可以由費禕接替。”

李福還想再問下去,諸葛亮閉上眼睛不回答了。234年8月,這個年紀才54歲的蜀漢丞相終因勞累成疾,病死在軍營裏。

按照諸葛亮生前的囑咐,蜀軍將領沒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他們把屍體裹著放在車裏,布置各路人馬有秩序地撤退。

司馬懿得知消息,立即出兵追擊。蜀將薑維見形勢危急,按著諸葛亮生前的吩咐讓楊儀掉轉旗幟,鳴響戰鼓,擺出要進攻魏軍的樣子。司馬懿見狀,怕諸葛亮詐死,也不敢進逼。

過了一天,魏軍來到漢軍原先的營壘查看虛實,得到大批的地圖、書籍和糧草,司馬懿這才意識到諸葛亮已經死了,他讚歎地說:“真是天下奇才!”有部將認為諸葛亮不一定死了,司馬懿則說:“軍事家所看重的軍書密計、兵馬糧草都拋棄了,就像人扔掉五髒一樣,還能活嗎?應當馬上追擊!”

這時漢軍離開五丈原已久,雖然魏軍疾馳追趕,還是沒有追上漢軍。後來,當地百姓為此編了一個諺語:“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聽到後也不生氣,隻是笑著說:“我能算計他活著時候的事,卻無法算計他死後的事。”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穀,占據了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8月,病死在軍中。“出師未捷”講的就是諸葛亮出動大軍,六出祁山伐魏,卻沒能戰勝就抱憾辭世的事。

蔣琬治國有方

蜀丞相亮率諸軍北駐漢中,使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統留府事。

——《資治通鑒》第七十卷

蔣琬是諸葛亮的後繼者,在蜀漢政權的中後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劉備占據四川後,任命蔣琬為廣都縣令。縣令這芝麻官,蔣琬感到非常屈才,自己的聰明才智沒有用武之地。於是他天天喝酒,從來不理政事。

有一次,劉備出巡到了廣都,蔣琬正喝得爛醉如泥,無法前往迎接。劉備到了縣衙一看,許多人跪在門前,等候大老爺升堂。見了這種情景,劉備火冒三丈,下令把蔣琬立即處死。

諸葛亮聽到了這個消息以後非常著急,立即快馬趕來,麵見劉備,為蔣琬求情。他說:“蔣琬是國家的棟梁之材,並不是那種隻能做管理方圓百裏縣令的人才。再說,他也沒有犯什麼大的過錯,主公還是放了他吧。”於是,劉備赦免了蔣琬。

沒過多久,蔣琬被調任到什邡做縣令,他一改以前的作風,盡心理政,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稱讚。

這段時期,蔣琬做了一個夢,看見一頭牛在他門前,身上血流如注。他找占夢先生趙直圓夢,趙直告訴他,這是個大吉大利的夢,說他將來要當三公丞相的,勸他好自為之。

劉備當了漢中王以後,真的把蔣琬調任京師成都,讓他做了尚書郎。後來劉禪繼承了皇位,諸葛亮輔佐他。諸葛亮知道劉禪庸碌無能,一切大小事情都得自己親自處理,他起用蔣琬為自己的副手,先後任丞相府參軍、長史等官職。

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上書給劉禪:“我如果死了,國家大事適合托付於蔣琬。”劉禪遵照諸葛亮的囑托,任蔣琬為尚書令、大將軍,封安陽亭侯。

諸葛亮在伐魏前線病死後,外有強敵壓境,內有楊儀、魏延不和,朝野籠罩著一種惶恐不安的氣氛。蔣琬剛居高位,一舉一動都會給國事帶來影響。麵對這種複雜的局麵,蔣琬胸有成竹,鎮定自如。他既不因丞相之死而悲悲切切,不知所措;也不因為掌握了大權而喜於形色,輕舉妄動。他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平日沒有什麼兩樣。屬下看到蔣琬這樣臨危不亂,穩重謹慎,無不歎服。劉禪也更加尊重他,升蔣琬為大司馬,總攬國家大權。

對於蔣琬的提升和顯赫的地位,不是所有的人都心服口服,擔任東曹掾的楊戲,向來沉默寡言,性格高傲內向。蔣琬每次找他商議公事,他不是躲在家裏不見,就是置之不理,一副清高孤傲的樣子,弄得蔣琬十分難堪。

見此情景,就有人向蔣琬進言說:“您每次和楊戲議事,他都不理不睬,這樣傲慢無禮,分明是看不起大人,您就教訓他一下吧。”蔣琬聽了,並不生氣,而是心平氣和地解釋說:“人的心各有不同,就好像人的麵孔各有不同一樣,如果一個人口是心非,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這種卑劣行為,連古人都看不起。我了解楊戲,他不是那種口是心非的人,所以我們在一起議事時,他不願違心地同意,如果公開表示反對,又顯得我的意見不對,影響我的威信,所以他隻好沉默不語,這樣做正是他認為最恰當的辦法。”蔣琬這一番體諒他人的談話,後來傳入楊戲耳中,楊戲非常感動,與蔣琬的關係緩和了許多。

督農官楊敏是個自高自大的人,他隻服諸葛亮一個人。蔣琬當了大司馬後,他經常在別人麵前說:“蔣琬處理問題平庸,工作沒有一點起色,遠不如諸葛丞相。”有人把這些話傳給了蔣琬,蔣琬聽後非常坦然地說:“我的才幹的確比不上諸葛丞相,別人這麼說又有什麼關係呢?”

蔣琬認為,諸葛亮的北伐路線多經過山區,道路崎嶇,軍糧難以接應,他製訂了從水路東下,用船隻運糧的計劃。

薑維北伐時,蔣琬就派楊敏從水路運糧。誰知道楊敏根本不把蔣琬的命令當一回事,玩忽職守;而薑維也因為軍糧缺乏,差一點全軍覆沒。蔣琬非常生氣,把楊敏革職,關在獄中,後主劉禪知道這件事後,下旨處死楊敏,株連三族,許多人都認為楊敏必死無疑。

正在處理公務的蔣琬聽說了這件事,急忙進宮,他對後主劉禪說:“楊敏犯了軍法,應當治罪;但他當督農時,工作很出色,現在正是用人之際,不應殺他,再說,楊敏犯法,他的家人並沒罪過,不能因為一個人有過失就株連全家啊,請聖上三思。”劉禪想了想,就赦免了楊敏的家人,對楊敏也從輕發落,隻把他流放到南疆。

蔣琬又張羅了幾次北伐,但都因為蜀國力量太弱小,沒有結果。慘淡經營十幾年後,於243年病逝成都,蔣琬死後,由費禕任大將軍錄尚書事,接替他的職務。

蔣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受到蜀國上下的尊重。人們也因為他才智超群,治國有方,與諸葛亮、費禕、董允合稱為“四相”,又被譽為“四英”。

蔣琬為政遵諸葛亮遺風,明察善斷,循法治國,不喜阿順,不聽讒毀。故群臣悅服,樂於效命。鑒於諸葛亮數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運糧不便,終難取勝,蔣琬曾籌劃東下由漢、沔水路襲擊上庸、魏興(今湖北陝西交界處),後因舊疾複發,未能實行。

劉禪樂不思蜀

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後曰皇太後,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資治通鑒》第七十卷

諸葛亮死後,蜀漢後主荒廢朝政,寵信宦官,國勢漸漸衰弱下去,曹魏也趁機南下進攻蜀漢。到了263年冬天,曹魏大將鄧艾直逼蜀漢都城成都。蜀人做夢也沒有想到魏軍那麼快就打過來了,根本沒做守城的準備。漢後主劉禪嚇得六神無主,連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有人認為蜀漢和東吳是友好鄰邦,應該投奔東吳;也有人說南中七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建議撤到南中去。而大臣譙周卻認為最安全的辦法就是投降,他說:“陛下要向東吳稱臣,等將來曹魏吞並了東吳,還得向曹魏稱臣。同樣是稱臣,丟一回臉總比丟兩回臉強。至於逃到南中,兵臨城下,還來得及嗎?”

大臣們都覺得譙周的主意不錯,可劉禪不甘心就這麼丟了皇位,還想逃到南中去。譙周接著又上書說:“南中是蠻夷的地方,他們當初是被諸葛丞相用武力逼迫才歸順的,戰亂波及那裏,他們非反叛不可。”劉禪見無計可施,無奈之下為了保命,隻好派張紹等人手捧玉璽向鄧艾投降。

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非常有骨氣,聽說後很氣憤,他對劉禪說:“就算真是大禍臨頭,我們父子君臣也應該背水一戰,共同為保衛社稷而死。不然,將來還有什麼臉麵去見先帝?”說完,他就跑到劉備的廟裏大哭了一場,回到家裏,劉諶先殺死妻子兒女,然後橫劍自殺。

再說張紹等人捧著蜀漢的玉璽見到了鄧艾,鄧艾大喜,馬上給劉禪寫信,表示接納投降。

接著,鄧艾率軍來到成都北門外。劉禪命人打開城門,親自帶著太子、諸王以及文武大臣六十多人,反綁著自己的雙手,拉著棺木向鄧艾投降。鄧艾代表魏元帝曹奐替劉禪鬆了綁,並派人焚燒了棺木,正式受降。從此,持續了42年的蜀漢王朝就此滅亡了。

蜀漢滅亡以後,當時已掌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對漢後主劉禪留在成都很不放心,於是他派人將劉禪全家接到洛陽。264年3月,為籠絡人心,穩定對蜀地的統治,司馬昭就以魏元帝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及蜀漢原有的五十多名大臣封了侯。一天,晉王司馬昭大擺酒宴,款待劉禪和他的舊臣。席間,司馬昭特地叫人為劉禪表演蜀漢歌舞,想試探試探他的反應。蜀漢的眾多舊臣看了表演,想到往昔的情景,個個不免黯然傷神,隻有劉禪沒有絲毫感覺,高興得有說有笑。司申屠馬昭看在眼裏喜在心裏,他對身邊的賈充說:“一個人要是無情無義到了這種地步,就算諸葛亮在世也無法輔佐他,何況薑維呢!”

又過了些日子,司馬昭故意問劉禪說:“你還想不想蜀地?”劉禪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後來,原蜀漢秘書令邰正私下對劉禪說:“如果晉王再問起這樣的事,你要一邊哭一邊說:‘祖先的墳墓都遠在蜀地,我沒法盡孝,常常望著西邊暗自傷悲,沒有一天不想念的。’然後閉上眼睛就行了。”劉禪點了點頭。

過了不久,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想起邰正的叮囑,就按照他教的那樣說了一遍,末了又緊閉雙眼,裝作要哭的樣子。司馬昭聽了一愣,問他:“你說的怎麼那麼像邰正的話。”

劉禪驚訝地睜開眼,傻乎乎地盯著司馬昭說:“就是他教我的,晉王怎麼知道?”

旁邊的人聽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從這時起,司馬昭才知道劉禪實在不成器,是無藥可救的了,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也就沒有想殺害他。

提起劉禪,人民都知道他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的確,他是中國皇帝中沉於享樂的代表之一,隻不過攤上有個好相父,才多混了幾年。到了諸葛亮死了之後就亡國了,最後還無恥地做了亡國奴,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這樣的混賬話來。後人就用扶不起的阿鬥來比喻那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