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董仲舒說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邑有人君之尊,裏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資治通鑒》第三十三卷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大學問家,他對儒學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展,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大一統”思想,使儒學從此成為西漢乃至後來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喜歡鑽研《春秋》。他居家講學,門下弟子眾多,許多人甚至與他未曾謀過麵,隻能從他的弟子那裏接受學問。在講學的同時,他潛心研究學問,相傳3年間他不曾去過自家的花園遊玩,其專心治學的程度可想而知。由於他進退舉止合乎禮儀,弟子們非常尊敬他,紛紛效法。到了漢景帝時期,他被朝廷任命為博士。漢武帝即位後,他又被任命為江都相,侍奉漢武帝的兄長——江都王劉非。劉非驕縱勇猛,非常不注意禮儀。董仲舒侍奉他後,就耐心地以禮儀匡正劉非的行為,相處久了,劉非對他非常敬重。

一天劉非與董仲舒閑談,他就對董仲舒說:“越王勾踐與大夫泄庸、文種和範蠡謀劃討伐吳國,消滅了他們。孔子稱殷有三仁,寡人也認為越有三仁。桓公向管仲商討疑問,寡人向董君求教問題。”

董仲舒聽完謙虛地回答說:“我資質愚笨,不足以給大王解答大問題。相傳當年魯君問柳下惠:‘我想討伐齊國,怎麼樣?’柳下惠說:‘不好。’回來後他憂心地說:‘征討之事魯君不問仁人,為什麼要問我呢?’隻是詢問就如此羞愧,更何況是用計進攻吳國?這麼說來,越國無一仁人。仁人本該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所以孔子門前,五尺孩童羞稱五伯,因為他們先行詐謀而後才講仁義,在君子門前無法稱賢。其實五伯比其他諸侯賢能,但同三王相比,就如同用石頭和美玉相比。”

劉非聽完讚賞地叫道:“說得好!”

董仲舒在治國時,善於用《春秋》中的災變推斷天地陰陽變化,所以他求雨,總是關閉南門,禁止煙火,開放北門,用水灑入,停雨的方法正好相反。這種做法推行到全境後,每次都非常靈驗。

有一次,遼東高廟、長陵高園先後發生火災,董仲舒就居家著書,分析失火的預兆。當時他寫完草稿,還沒有呈給漢武帝,這時有個嫉妒他才能的人,就偷了他的書稿上奏,漢武帝當即召集諸儒生討論此書,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因不知道此書是自己老師所寫,就極力貶低此書,於是董仲舒因此事獲罪下獄,差一點就被斬首了,後來多虧漢武帝又及時下詔書赦免了他的罪過。從這以後,董仲舒再也不敢亂言災異之說了。

董仲舒為人正直廉潔,敢於直言。當時,丞相公孫弘研究《春秋》的功底不如董仲舒深厚,但由於他善於迎合世事,官至公卿,董仲舒認為公孫弘是阿諛奉承之徒,引起公孫弘的忌恨。膠西王劉端是漢武帝的兄長,他殘暴凶狠,屢屢迫害手下官員。為了報複董仲舒,公孫弘就建議漢武帝讓董仲舒做膠西王的丞相,漢武帝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劉端早就知道董仲舒是賢能的大儒,於是他對董仲舒禮敬有加,但董仲舒唯恐時間一久,容易獲罪,便托病辭官回家。董仲舒先後做過兩地的丞相,都是侍奉驕縱的諸侯王,這期間他數次據理上諫,以正身率下,深受人們的敬仰。

辭官回家後,董仲舒終日專心治學著書,不過問家務事。一旦朝廷有大事,朝廷總是派使者與廷尉張湯前往他家求教,每次他都提出明確的策略。

董仲舒年老去世後,他的子孫們都精通學術,先後做了大官。

董仲舒的思想學說,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宏大的影響。在哲學上,他以《春秋》“公羊學”為骨幹,廣泛汲取了先秦諸子宣揚的“天命”和“天誌”、“刑名法術”、“無為”等思想,以及先秦陰陽家、秦漢方士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學說,並利用當時天文、曆數、物候等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構造出了一套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神學目的論體係。

董仲舒的思想學說固然有宣揚“君權”的一麵,但還有限製君主濫用權力的一麵。但又並非君主專製的無條件擁護者。董仲舒借“奉大法古”、革除秦朝弊政為理由,提出了一係列在當時條件下值得肯定的主張,如限製地主占有土地數量,堵塞土地兼並之路……應該承認或多或少是減輕人民負擔、有益於老百姓生存的建議。

一代狂生東方朔

東方朔曰:“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若其有道,不憂不得;若其無道,雖至蓬萊見仙人,亦無益也。臣願陛下第還宮靜處以須之,仙人將自至。”

——《資治通鑒》第二十卷

漢武帝即位後,十分重視招攬人才,為此他專門建立起了一套人才選拔製度。他在位期間連續大規模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沿途供給食宿。到京後,他親自召見,被看中的授予官職。各方麵突出人才的湧現,成為漢武帝時期鼎盛局麵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方朔原是齊地的一名儒生,由於他博學好古,通經術數,便成為地方舉薦的人才。他到長安時,隨身攜帶了3000多卷竹簡,需要兩個公車令一起扛,才能舉得起,武帝讀完他的竹簡就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武帝見東方朔很有才能,就留他在自己身邊,武帝每次與他談話都談得很高興。

武帝非常賞識東方朔,經常賜給東方朔酒飯。每次他吃過飯後,總是把剩下的肉都揣在懷裏帶回家,結果連衣服都弄髒了。當武帝賜他絹帛時,他也都肩挑手舉地往家拿。後來,他用賞賜得到的錢和絹帛娶長安的美女做媳婦,通常是娶一年就打發走,再換一個新媳婦。

武帝左右的侍臣見他處世如此瘋癲,就給他取了個“狂人”的外號。

一次武帝聽說這事,就問他身邊的侍臣:“假如讓東方朔擔任一定的職務,不做這些瘋瘋癲癲的事,你們能趕得上他嗎?”眾人無言以對。

還有一次,東方朔在宮裏正走著,有個郎官攔住他,告訴他說:“人們都認為先生你是狂人。”

東方朔聽後,搖頭晃腦、得意揚揚地說:“像東方朔這樣的人,就是在朝廷裏避世的人!

古代的人隻不過在深山中避世罷了。”那位郎官聽了很吃驚。

東方朔喜歡飲酒,時常醉酒後就坐在地下唱道:“我在宮廷裏避世就好,何必要到深山之中茅屋之下去避世呢!”

有一次,武帝在宮中閑來無事,他叫人在盆子下麵扣了一隻壁虎,讓宮中那些占卜的人來猜,過了好半天,那些占卜的人一個個都沒猜中。

待詔東方朔在一旁見狀就對武帝說:“臣曾經學過《易》,請讓臣猜猜看。”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隻見東方朔用占卜的蓍草排列成卦,口中念念有詞,稍微掐算了一會兒,他說道:“臣以為那個東西像龍又沒有角,把它叫作蛇吧,它又有腳,它善於在壁上攀緣,臣覺得它不是壁虎就是蜥蜴。”

漢武帝見東方朔猜中,拍手叫好,就立即賞給他10匹帛,接著,又讓他猜別的東西,結果都被東方朔猜中。

當時一個叫郭舍人的侍從也在旁邊,他見東方朔連連猜中很不服氣,說道:“東方朔太狂妄,隻不過是僥幸猜中罷了,並不是真懂術數。臣願意讓他再猜一次,假如他猜得中,就打臣200大板;不能猜中,臣將得到賞賜的帛。”

於是他就把掛在樹上的菟絲扣在盆裏,讓東方朔猜。東方朔想了一想說:“是用來墊盆的草墊子。”郭舍人幸災樂禍地說:“果然東方朔猜不中。”

東方朔卻爭辯著說:“生肉叫作膾,幹肉叫作脯;附在樹上叫菟絲子,扣在盆下是草墊子。”

武帝見東方朔說得有理,就讓人用板子打郭舍人。郭舍人受不了,疼得嗷嗷直叫。

東方朔就取笑他說:“口無毛,聲嗷嗷,尻益高。”笑他這嘴上無毛的小子,被打得嗷嗷直叫,臀部撅得越來越高。

郭舍人又氣又恨,向武帝告狀說:“東方朔擅自詆毀天子的從官,應當斬首。”

武帝就問東方朔:“為什麼詆毀他?”東方朔說:“臣並不敢詆毀他,隻是和他打隱語罷了。”

武帝就問:“這幾句隱語都是什麼意思?”

東方朔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口無毛指的是狗洞,聲嗷嗷,是鳥哺育它們幼子的聲音;尻益高,是仙鶴低頭啄食的樣子。”

郭舍人還是不服,兩人又爭辯了一番,最後還是東方朔取勝。武帝見東方朔思維敏捷,對答如流,非常賞識他的才能,就任命他做了常侍郎,從此以後東方朔就受到了武帝的寵幸。

還有一次,是在夏天,武帝下令賞賜酒肉給在身邊侍奉自己的官員。大家都來齊了,當時隻有太官丞還沒來,左等右等,還不見太官丞的身影,常侍郎東方朔有些等得不耐煩了,於是就獨自拔出劍來割肉,並對其他人說:“伏天肉擱不住,我們應早些帶回家,請接受賞賜。”於是他就私自割下一塊肉揣著回家去了,事後太官丞就向武帝稟報了這件事。

第二天,東方朔入朝,武帝問他:“昨天賜肉,先生沒等到詔令,卻用劍割了肉回家,這是為什麼呢?”

東方朔連忙脫帽,叩頭謝罪。

武帝見狀笑著說:“先生起來,你自責你自己的錯誤吧。”

東方朔就振振有詞地說道:“東方朔啊!你接受賞賜不待詔令,這是多麼的無禮呀!你拔劍割肉,是何等壯舉!割肉又不貪多,是多麼的廉潔呀!將肉帶回家送給妻子,又是多麼的仁義啊!”

武帝聽完,哈哈大笑,說道:“讓你自責,你反倒自誇起來了!”

武帝龍顏大悅,又賜給東方朔一石酒、一百斤肉,東方朔回家以後又交給了妻子細君。

東方朔是個忠臣,一心想要為皇上辦事兒,有人說過他除了為了皇上辦事兒,別的什麼也不會。可聰明人都有一毛病就是愛耍小聰明,東方朔也一樣,他還說東方朔第一,皇上第二,這是他一生於朝堂浮沉的最大因素,也是稱之一代狂生的原因。好在他慢慢地知道了他不能比皇上聰明的道理,才能周旋了那麼久,於為官之道他與曆史上的後生們相比還真是差得很遠。他敢給皇上下套,也會哄著皇上,可這裏麵的度卻掌握得不到火候,也不夠精準,所以會吃大虧。

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是古語,不無道理,為人臣子者該低頭時還得低,更不能比皇上高明。就算金庸筆下被稱為男人典範的韋小寶,最後不也落個隱姓埋名、遠走他鄉嗎?何況一個敢耍詭計,卻不肯無恥的東方朔。

蘇武牧羊

初,蘇武既徙北海上,稟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武在漢,與李陵俱為侍中,陵降匈奴,不敢求武。

——《資治通鑒》第二十三卷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有打仗。匈奴雖然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於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時,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為此,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了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複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於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作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