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麵。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自刎而死。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隻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僅13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鹹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今河北易縣境)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鹹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鹹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的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怎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裏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裏的那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紮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就往外跑。

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追不舍。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的繞著大銅柱子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的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去召台階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裏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隻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了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裏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8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被武士們殺了。

“圖窮匕見”中的圖在這裏指的是地圖;窮,是完、盡等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是說把地圖全展開時,匕首也就出現了。現在常常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就顯現出來的意思。

李斯諫逐客

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時上不坐朝廷,常居深宮。吾所言者,不可傳也;欲見,無閑。”趙高曰:“君誠能諫。請為君侯上閑,語君。”

——《資治通鑒》第八卷

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秦國勢力已非常強大,各國客卿紛紛擁入秦國,以實現自己參與政事、加官晉爵的夢想,他們當中不乏有才能的人。各國客卿的崛起,使秦國政治中形成了一股新銳勢力,嚴重地威脅了秦國宗室大臣的權勢。

這些無所事事,如同蠹蟲一般,卻養尊處優的宗室大臣,不能忍受那些銳氣十足的新貴,便紛紛向秦王上書,先是列陳前時的實例,說韓國間諜鄭國為秦修建水渠,其目的是阻撓秦的東征進程;然後,他們又提出:從其他國家來秦的人,其目的也都跟鄭國差不多,大抵都是代他們的主子向秦王遊說,或是做間諜,反正有百害而無一利。秦王聽了他們的話,便下令驅逐在秦國的一切別國客卿。

在被驅逐的人當中,有個叫李斯的青年人,他是著名學者荀卿的學生、韓非的同學,為了實現做官參政的願望,他入秦國當了呂不韋的舍人,眼下是秦王政的客卿。

逐客令一出,李斯大為著急:對個人而言,這意味著他剛剛開始有了希望的宏圖將不得施展;對秦國而言,這將堵塞秦的富強之途,無助於秦的擴大發展。於是,他連夜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諫他收回逐客令,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一開頭便指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我聽說要驅逐客卿,我個人認為這是錯誤的舉動。)然後,他舉出大量實例,說明秦國的強盛有賴於客卿的功勞。有虞的百裏奚、宋的蹇叔、晉的丕豹、公孫枝、戎的由餘五人對秦穆公的貢獻,有商鞅變法在孝公時的成就,有張儀的計策對惠王的幫助,有範雎對昭王成帝業的決定之舉,內容翔實,說理透徹。

之後,他又用了大量的類比、比喻來說明逐客的不當。他說,秦國宮殿中羅致的寶物,如昆山玉、隨和寶石、太阿劍、纖離馬等,哪一樣是秦自己出產的?如果一定隻用秦國產的東西,那大家的首飾、器皿都從哪裏來?甚至後宮的美女從哪裏來?就連大王每日所聽的音樂,不也有很多都是別國的民歌嗎?

在篇末,他指出,秦若想強盛,必須博采他國之長,包括寶物、美女,更要包括人才。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不產於秦的東西,有蠻多都是寶物;不產於秦的人才,也有很多對秦王忠心耿耿。)其中,“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已成為被人千古傳誦的名聯佳句。

李斯這封辭采豐富、說服力強的信到了秦王案頭,秦王讀後,立即心悅誠服,下令收回逐客令。從此秦王堅持改革開放,終於使各國人才都能在秦施展才華,使秦的事業生機勃勃。

尤其是李斯,更是被秦王大加賞識,他也不負眾望,在秦王統一中國的事業中起過重大作用,後來還做了秦的丞相,成為一代名臣。

“諫逐客”的意義在於:人才在事業成敗中至關重要,要利用好人才及發揮他們各自的才能,另外也說明要知人善任,壞的要驅逐,好的要留下來,在人才的選擇上要把好關,在人才的待遇上要“優質優價”,以吸引更多的人圍繞在你的周圍,你身邊的人才越多,你競爭對手的實力也就相對降低了,也就是李斯說的“逐客以資敵國”,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征兆。

秦始皇焚書坑儒

一君之身耳,所自養者馳騁弋獵之娛,天下弗能供也。秦皇帝計其功德,度其後嗣世世無窮;然身死才數月耳,天下四麵而攻之,宗廟滅絕矣。

——《資治通鑒》第十三卷

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前無古人的事業,頗為得意。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大宴群臣。在宴席上,當時最有知識的七十多名儒生肅然站立,集體向秦始皇致敬,其中仆射周青臣的頌詞最讓秦始皇高興,他說:“想當年,我們秦國麵積方圓不過千裏,仰仗著您的天縱英明,一舉統一了天下,現在所有的人都臣服在您的腳下。您把以前的諸侯國改置為郡縣,派聰明能幹的官員去管理。老百姓都安居樂業,再也不用擔心戰爭的禍害。從古到今,沒有人能與您的威德相比!”

周青臣的奉迎之詞雖博得了秦始皇的歡心,卻引起了一些儒生的反感,尤其是對推行郡縣製的稱頌,更讓他們怒形於色。

淳於越是一個性急、耿直的人,周青臣的話音剛落,他便高聲反駁道:“我聽說商朝和周朝之所以能統治天下達千年之久,主要是因為這兩個朝代都分封子弟和功臣作為輔佐;今天皇上雖然貴為天子,可子弟卻是平常的老百姓,無權無勢。如果有人圖謀不軌,篡奪您的天下,有誰能來救您呢?您應該效法商朝和周朝的做法,隻有這樣才能長治久安、享國萬年。

推行郡縣製本來是您的過失,周青臣不僅不直諫相勸,反而阿諛奉承,這不是忠臣的作為!”

秦始皇沒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態度,他讓所有的大臣都來評議周青臣和淳於越的爭論。

丞相李斯說:“天下沒有一律的統治模式,統治天下的人應該根據現實的變化來調整統治策略,這樣的道理,書呆子們是永遠都無法理解的。書呆子們隻知道死記一些書上的教條,厚古薄今,胡說八道,老以為自己高明,對當今的政治指手畫腳,妄加評論,一般的老百姓不辨事理,也跟著他們瞎起哄。這樣下去,就會使君主威勢下降,朋黨之風漸漸形成,應當予以製止。”並建議除了秦國曆史、醫藥、占卜、種樹的書外,其餘所有的書統統燒掉。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並詔告天下:如有不遵從命令者,格殺勿論。

嗜書如命的儒生們對焚書之舉痛心疾首,迫於秦始皇的淫威,誰也不敢公開表示不滿,但私下裏,他們往往聚在一起詛咒秦始皇,發泄自己的怨氣。

秦始皇知道實情後,勃然大怒:“我養著這麼多的儒生,是為了讓他們幫我治理天下。

他們不但不理解我的心思,還一個勁兒地在背地裏說我的壞話,太可惡了!我如果不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天下就沒有安寧的日子了。”

秦始皇下令搜捕對自己不滿的儒生,強調要從嚴整治。各地的官員為了表現自己的忠心,不遺餘力地搜捕,並對捕獲的儒生嚴刑拷打,逼迫他們互相告發。弱不禁風的儒生們哪受得了這樣的皮肉之苦,紛紛屈打成招,一時間受牽連的儒生達460人之多。秦始皇命人在鹹陽城外挖了一個大坑,將捕獲的儒生統統給活埋了。

焚書坑儒,雖對秦朝在統一思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鞏固,但它也嚴重地摧殘了中國的文化,摧毀了許多文化典籍,毀滅了許多寶貴的先秦文化。

焚書坑儒雖然是為了加強思想控製,並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造就了中國“大一統”

的格局。但這樣做,不僅禁錮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而且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不利於社會發展,

不利於創新和發展,對後世造成惡劣的影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