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淡泊名利,寧靜致遠(1 / 2)

【原文】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曰:“周於利者凶年不能殺,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譯文】

孟子說:“舜在吃幹糧咽野菜的時候,就像打算終身這麼過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後,穿著細葛布衣服,彈著琴,堯的兩個女兒侍候著,又像本來就享有這種生活似的。”

孟子說:“富於財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於道德的人亂世不能使他迷亂。”

孟子說:“愛名聲的人,能夠讓出大國國君的位置,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就是讓出一小筐飯,一碗湯,臉色也會顯出不高興。”

【孟子的大智慧】

“精神境界是虛的,名利則是實實在在的”。這是有的人對名利得失斤斤計較的思想根子之一。淡泊名利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淡泊名利,才能“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孟子在此意在告訴人們:一個真正偉大的人,是一個不因富貴與貧賤而心地起伏,也就是輕視富貴的人。像舜這樣的至仁之人,貧賤至極也是仁者,亦“大丈夫”。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名利”是人生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隻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一語道破天機。

名利,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外在表現。當今社會,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展,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與精神世界有所改變,加之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等不良習氣的侵蝕影響,有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偏移,產生了盲目攀比心理。由於對物質享樂過於追求,競陷入物質膨脹的境地,甚至有些人還抱怨社會不公。這就陷入了名利的沼澤。

古人雲:“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淡看名利,以糊塗待之,是幸福人生道路上的一種策略,一種大智慧,是一種淡泊名利,泰然安詳的境界。能在眾人麵前不驕傲自滿,在別人譏諷麵前不灰心喪氣。始終保持一種平和從容,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不做名利的俘虜,也不為各種利欲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升華。

房玄齡生於一個官宦之家,自幼就聰明機警,在父親的教育下,不僅寫得一筆體兼草隸的好書法,更深受父親那恢廓閑雅的文筆影響,文章也寫得篇篇珠璣,非同一般。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李世民受封為秦王。房玄齡官拜秦王府記室,封爵臨淄侯。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齡為中書令。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對朝中官員論功行賞。結果,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賞。後來,房玄齡又升遷至相位。

雖然房玄齡身居相位,但從不居功自傲,更不貪權圖利。唐太宗曾經召集大臣,討論世襲之事,封房玄齡為宋州刺史和梁國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齡為宋州刺史,目的是為了讓房玄齡的子弟世襲。但房玄齡覺著自己身為宰相,應為各位大臣作出榜樣,不應貪圖私利,便上奏唐太宗說:“臣已經擔任宰相,現在又封為宋州刺史,這樣恐怕會使大臣們爭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亂。臣認為不妥,請陛下先罷免臣的刺史職位。”

唐太宗便依了房玄齡的奏折,隻封他為梁國公。房玄齡辭掉了宋州刺史之後,朝中大臣紛紛仿效,辭去能世襲的官職。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說:“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這樣行動,都是玄齡的功勞!”

後來,房玄齡又加封為太子少師,當他初到東宮見皇太子時,皇太子要拜他。房玄齡慌忙躲避一旁,堅決不受。人們看到當朝宰相如此謙虛恭謹,不由得暗中稱讚,都說他是亙古未有的賢相。

貞觀十六年(642),房玄齡覺得自己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不宜長期身居高位,多次提出辭呈。唐太宗對他說:“辭讓,固然是一種美德。然而國家長久以來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這樣的賢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