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若盡信書,不如無書(2 / 2)

讀書貴在勤於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比較,沒有思考就沒有鑒別,沒有思考就沒有選擇。思考是一種深刻的讀書態度,是一種全麵、具體的讀書方式。知識並不等同於智慧,要真正使自己成為有智慧的人,必須學會思考。現實中為何有“書呆子”?隻因書讀多了,思維能力漸漸喪失,結果隻知按照書本辦事,自然就成了呆子。所以,書讀得太多,如果不用思維消化,的確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思維退化,非但不能使我們聰明,而且還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愚蠢。所以,在開卷而讀後,要掩卷而思。

讀書貴在勇於實踐。讀書不能脫離實踐,隻有把讀書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獲取真知。有句話叫做“功夫在詩外”,不無道理。因為,書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要運用它還得靠書本之外的東西。光讀書不實踐,等於是別人在代替我們進行思維和實踐,我們隻不過是重複其過程而已。南宋陸遊曾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定有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體會更深。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千裏路,讀萬卷書”。

其實,不僅是讀書,生活和工作中的其他方方麵麵都需要有懷疑的精神。

懷疑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懷疑才能發現,才能思考,才能激發智慧,才能不斷創新。懷疑是一個人智慧的集中體現,更是一個人是否具備創新潛質的重要標準,懷疑對創新不可缺少。

猶太人就非常注重對孩子懷疑精神的培養。《塔木德》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猶太教士問一個年輕人:“兩個猶太人掉進了一個大煙囪,其中一個身上滿是煙灰,另一個卻很幹淨,那麼他們誰會去洗澡?”

年輕人不假思索:“當然是那個身上髒的人!”

“錯!那個被弄髒的人看到身上幹淨的人,認為自己一定也是幹淨的,而幹淨的人看到髒人,認為自己可能和他一樣髒,所以是幹淨的人要去洗澡。”教士說。

教士又問:“他們後來又掉進了那個大煙囪,情況和上次一樣,哪一個會去澡堂?”   “這還用說嗎,是那個幹淨的人!”年輕人急忙說。

教士說:“又錯了!幹淨的人上一次洗澡時發現自己並不髒,而那個髒人則明白了幹淨的人為什麼要去洗澡,所以這次髒人去了。”

教士又問了第三個問題:“他們再一次掉進大煙囪,去洗澡的是哪一個?”

“這?是那個髒人。不,是那個幹淨的人!”

“你還是錯了!你見過兩個人一起掉進同一個煙囪,結果一個幹淨、一個髒的事情嗎?”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很多人的回答都會像年輕人一樣,這其實說明了人欠缺一種懷疑精神。想當然地認為就是如此,自然就不會產生懷疑,隻有聰明的猶太人懂得從中提煉出教育內容:鼓勵他們的孩子大膽懷疑。猶太人還敢於質疑權威,甚至是他們心中神聖無比的上帝,因為在他們看來,要敢於懷疑,就不能讓別人來影響自己的判斷,即使是權威。

猶太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解釋說:“因為我也有猶太人的這兩個天性——懷疑和思考,所以我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但其他人的智力則容易受到限製。作為一個猶太人,我時刻懷疑‘大多數的人’的意見。”正因為懷疑精神,使猶太人充滿智慧,從而使他們能夠在眾多領域獲得卓越成就。

眾所周知,很多事實都是隱藏在一些看似根本不需要懷疑的事件當中,而我們往往因為沒有懷疑精神才難以發現現象背後隱藏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夠摒棄權威,轉而大膽懷疑,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思考、發現、懷疑來認識世界,繼而有所創新,開拓出自己的一個世界來。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

麵對權威或者經驗,你是接受事實,一味盲從,還是冷靜地站在一旁,以懷疑的眼光審視?一個善於創新的人一定是一個敢於懷疑的人,因為隻有懷疑,才能開啟智慧、挑戰智慧;隻有懷疑,才能為創新提供可能,才有機會抵達創新的內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