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處理問題,分清緩急(1 / 2)

【原文】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譯文】

孟子說:“智者沒有什麼不知道的,但總是急於知道眼下應該做的事情;仁者沒有什麼不愛的,但總是急於先愛德才兼備的賢人。堯、舜的聰明才智不能遍知所有事物,是因為他們急於去做眼下更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不能遍愛所有的人,是因為他們急於先愛德才兼備的賢人。有些人不實行三年的喪禮,卻講究緦麻、小功這類三五個月的喪禮;在尊長麵前用餐,大吃大喝,卻講究不用牙齒咬斷幹肉這類小禮節,這就是不懂輕重緩急的表現。”

【孟子的大智慧】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主次之分,都有輕重緩急之分。俗話說:“丟了西瓜揀芝麻。”抓住了小的卻失去了的,抓住了次要的卻失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未,這就叫做 “不知務”。凡事總有輕重緩急,因此,要抓住當前急切應辦的事先做。

《孟子》一書在多個地方強調了類似的觀點。例如,《告子》篇中,孟子說:“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不知類”,就是不知輕重,舍本逐末的意思。又比如,同樣是《告子》篇中,孟子說:“先拉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即是,首先把心這個身體的重要部分樹立起來,其他次要部分就不會被引入企圖。這樣就可以成為君子了。這也是在說明分清主次輕重的必要性。

鄭玄《詩譜序)說得好:“舉一綱而萬目張。”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而且,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要同時進行各方麵的工作,全麵開花是不可能的。所謂“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個時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這樣日積月累,就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取得成效。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每天被繁雜的事務弄得焦頭爛額、頭暈目眩,如堆滿桌子的文件,一個接一個的電話,不斷來訪的客人,顧客的投訴抱怨……而一個高效率的人卻能夠從容地應對這一切。他們懂得如何把重要緊急的事放在第一位,如何授權給別人,如何減少幹擾,如何集中注意力,利用好充沛的時間。他們有效地主持會議,訓練自己快速而有效地閱讀……因為他們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如何分清輕重緩急。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根本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成就感和快樂的工作項目及其他活動上。他們工作勤奮但卻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要知道,當你正在為一些錯誤的事情而工作時,無論付出多少汗水都是白搭。

有一次,傑克要在客廳時裏釘一幅畫,請鄰居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砸釘子,鄰居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麵。”傑克遵從了鄰居的意見,並讓他幫著去找木塊。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鄰居又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據子,還沒有據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鄰居說,“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把挫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園邊上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他又發現我那把生滿鏽的斧頭實是不能用。他又找來磨刀石,可為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現成的。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

當然了,那幅畫最後還是傑克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下午再見鄰居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金商店裏往外架一台笨重的電據。

讀到這個故事,我們也許會不禁失笑。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認為要做這好這一件事,必須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須得去做更前麵的一件事。他們逆流而上,尋根探底,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幹二淨。這種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樣子,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起初,個別的人也許知道,然而一旦忙開了,還真的不知忙什麼了。

遍布全美的都市服務公司創始人亨利·杜赫提說過,人有兩種能力是千金難求的無價之寶: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分清事情的輕得緩急,並妥當處理的能力。

如果有一天盧浮宮突然起了大火,而當時的條件隻允許從宮內眾多藝術珍品中搶救出一件,請問:你會選擇哪一件?

這個問題是巴黎一家雜誌曾刊登過的一個競答題目。在數以萬計的讀者來信中,一位年輕畫家的答案被認為是最好的 選擇離門最近的那一件。這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因為盧浮宮內的收藏品每一件都是舉世無雙的瑰寶,所以與其浪費時間選擇,不如抓緊時間搶救一件算一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