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2 / 2)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間派兵攻打越國,結果兵敗受傷而死。兩年後,勾踐拒絕了謀臣範蠡的勸告,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貿然出兵,攻打吳國。結果吳王夫差替父親報仇雪恨,而大敗越軍。

勾踐帶著殘兵敗將五千人逃回了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包圍。勾踐無奈,隻有接受範蠡、文種的計謀,派人暗暗把美女、珍寶送給吳國大臣太宰伯豁,太宰伯豁接受了賄賂並答應在吳王麵前替他說話。就這樣,吳王沒有聽伍子胥的勸告,反而相信了太宰伯豁的勸告,答應了越國投降,把軍隊撤回吳國。

吳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範蠡來到吳國,伺候吳王,從事勞役,履行降吳所接受的屈辱條件,受盡了各種屈辱。再加上太宰伯豁的從中幫助,最終贏得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後,勾踐被釋放回到越同。

勾踐回國後,立誌奮發圖強,振興越國,時時不忘複興越國的大誌。他身穿粗布衣,不吃肉食,親自耕田種地,晚上睡在稻草堆上。他又把苦膽懸掛起來,坐著、躺著都能仰望著苦膽,每次吃飯前也都要先嚐嚐苦膽,並自言自語地告誡自己說:“你忘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勾踐一邊不斷激勵自己,一邊又任用賢才,發展生產,獎勵生育,薄取賦斂,加強軍隊訓練。這一係列有效措施,保證了越國的複興。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勵精圖治和艱苦奮鬥,越國南弱變強,兵精糧足。

此時,吳王夫差卻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而吳國的政治也在逐漸腐敗。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越國趁吳王北上參加黃池之會的機會,出動精兵襲擊了兵勇在外、國內空虛的吳國,打敗吳兵,攻下了姑蘇,並且殺死了吳國太子。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踐又一次親率軍隊進攻吳國。這時候的吳國由於連年用兵和政治黑暗,已經陷人民窮財盡、軍力衰弱的境地。吳國的軍隊再一次被越國的軍隊打敗,吳王夫差被包圍在姑蘇山上。勾踐接受了範蠡的忠告,汲取了過去吳國沒有趁機滅亡越國的教訓,拒絕了吳王提出求和的要求。吳王最終感到絕望,自殺而死,吳國被越國滅亡。

勾踐曾被夫差打敗,屈辱求和。但是隨後他能發憤圖強,勤政為民,任用賢才,最終使得越國強大起來,把吳國消滅掉,並在徐州大會諸侯,成為新的霸主。

吳王夫差就是在安逸的環境中,貪圖享樂,失去了警覺的觀念,才讓越王勾踐有了機會。而越王勾踐則是在憂患環境當中,他必須要讓越國強大起來,經過了十年的臥薪嚐膽,越國在越王勾踐勵精圖治、厲兵秣馬之後,一舉消滅了吳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隻有經曆過憂患和磨難,才能逐漸邁向成功。在年輕的時候,多把自己放在逆境中,不僅會磨煉敲打出許多美好的品性,也增強了生活的能力,擴展了視野,掌握了很多技能。

一個人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滿意,唯一的辦法,是讓自己戰勝這個環境,超越這個環境。譬如行路,當你不得不走過一段險阻狹窄的道路時,唯一的辦法是打起精神,克服困難,把這段路走過去。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裏打盹,聽天由命。

“古今英雄多磨難”,不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下奮發進取,勇於求索才能獲得最有價值的人生。所以,置身在不如意的環境中的人們,不但不應該消沉停頓,反而要拿出加倍積極樂觀的精神來支配目前的環境,一片更廣闊的藍天在前麵等著你。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

磨難能鍛煉我們的意誌,激勵我們進取。可是,當我們真正功成名就時,卻早已忘記了曾經的磨難。有人說,富有的腦袋裏再也裝不下貧窮。曾經的窘迫成為他們不願提起的秘密,他們之間談論的話題隻有金錢而已。也永遠記住了在自己困難窘迫時所受到的來自各方麵的攻擊。我們應該永遠記住磨難,不僅因為它可以鍛煉我們的意誌,也是因為它可以在我們麵臨誘惑時給我們以警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讓它成為我們的前車之鑒,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