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 / 2)

【原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從農耕之中興起,傅說從築牆的苦力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中被舉用,管仲被舉用前曾是囚犯,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裏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任交給一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意誌受到磨煉,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可以震撼他的心誌,堅韌他的性格,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意困苦,思慮艱難,然後才能奮發有為;顯露在臉色上,流露於言談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常懷憂患之心才能使國家更好地生存,陷於安逸享樂之中必定使國家走向滅亡。”

【孟子的大智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從古至今,凡事能成大事的人,都要經過艱苦的奮鬥,磨煉其心誌,勤勞其體膚,堅強其意誌,克製其欲望。

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裏奚六人。其實,為人所熟知的,還有薑子牙的故事。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雲雲,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後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誌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鬥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曆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因為憂患而得以生存,因為沉迷安樂而消亡。曆史上多少古人都是在逆境中生存和成長。周文王坐牢時寫成了《周易》,孔子在仕途失意後作了《春秋》,屈原被流放時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後著《國語》,韓非子囚在秦國寫《說難》,司馬遷遭宮刑後寫《史記》。可見,磨難對於有誌者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長在岩石間的樹,總是特別蒼勁;沙漠裏的種子,遇到一點兒水份就能快速萌發;極地的苔蘚,可以經曆長期的幹燥寒冷依然存活。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順利的境遇,優越的地位,富足的資財、舒適的生活,似乎應該是個人、家庭以至民族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卻一再告訴我們:從來紈褲少偉男。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們看到名門望族走馬燈般地替換,家運五代不衰便成為治家有方的美談。滿清的八旗子弟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曾是驍勇剽悍的,但成了統治階層後,不過幾代,八旗子弟就沉醉於安樂享受之中,清朝的滅亡也隨之來臨。

相反,苦難、逆境,甚至生理缺陷反而產生和造就了一些偉大人物。凱撒、亞曆山大、羅斯福都是如此。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壓力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苦難的刺激,能使人振作。先秦的吳越之爭,吳王夫差驕奢淫逸、縱情享樂,終於被臥薪嚐膽的勾踐所擊敗。

勾踐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當時吳國、越國是春秋中期在長江下遊逐步崛起的兩個諸侯國。春秋中期,晉、楚爭霸,晉國聯合吳圍攻擊楚國,而楚國則聯合越國攻擊吳國,進而造成吳、越兩國長期對立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