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君子立世,誠信為本(1 / 2)

【原文】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

【譯文】

孟子說:“君子不講信用,怎麼能夠有操守呢?”

【孟子的大智慧】

在孔子、孟子看來,一方麵,“信”是君子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之一;但另一方麵,又不能拘泥於小節小信。所以,應該以“義”來進行調節變通,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惟義所在”。一句話,要大信,不要小信;要在原則問題上講信用,不要拘泥固守於小節上的一成不變。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以誠立身,以信交友。這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對儒家學者來說,也是立世做人的根本。

從古至今,人們都講求誠信。無論你是誰,做人做事,都應恪守“誠信”二字,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在事業上用這種習慣來工作,方可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但是有許多人卻不信這一點,硬要走向另一端,結果既傷害了別人,又讓自己吃盡了人生苦果。

魏晉時有個叫卓恕的人,為人篤信,言不食諾。他曾從建業回會稽老家,臨行與老太傅諸葛恪有約,某日再來拜會。到了那天,諸葛恪設宴專等。赴宴的人都認為從會稽到建業相距千裏,路途之中很難說不會遇到風波之險,怎能如期?可是,“須臾恕至,一座皆驚”。由此看來,“誠”是一個人的根本,待人以誠,就是信義為要。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能感化萬物,也就是所謂的“心誠則靈”。相反,心不誠則不靈,行則不通,事則不成。一個心靈醜惡,為人虛偽的人根本無法取得人們的信任。所以,荀子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智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子為尊矣,不誠則卑。”明代詩人朱舜水說得更直接:“修身處世,一誠之處更無餘事。故曰:‘君子誠之為貴,’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舍誠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盜名矜得計哉?”

所以,誠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隻有做到內心誠而無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並取信於人的人。

中國人特別崇尚忠誠和含義,因為誠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於社會的三個條件。誠信是擺在第一位的。“信”是一會意字,“人”“言”合體。《說文解字》把信和誠互為解釋,信即誠,誠即信。古時候的信息交流沒有別的方式,隻能憑人帶個口信,而傳遞口信之人必須以實相告,這就是誠或信的本義。“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是中國人與他人、與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立身處世之本。中國是信守社儀的國家,言行靠自律與自省。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法和刑是同義的,因此遇到問題不是靠打官司去解決,而是靠協商解決,在相互謙讓的基礎上通過調解達成一致,不希望鬧到“扯破臉皮”“對薄公堂”的地步。有些受騙上當的人往往在事後采取忍讓和不再交往的方法,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並未改變,依然堅持用誠信的態度處世為人。靠道德的約束而忽視法製的作用,在現代社會已被證明是不可行的,然而,“誠信”在法製化的前提下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仍然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假如你要做事,就要做誠摯待人、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義。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從而為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一個有道行對社會有責任心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誠信是做人的美德。與朋友交往要誠信。“君子養心莫於誠,至誠則無它事矣”。為官從政要“謹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說:“信近於義,言可複也。”一個做事做人均無信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因為人們均不齒於言而無信的人。所以,孔子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是離不開誠的,誠是信的基礎和保證,誠摯待人,就能嚴守信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