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以鄰為壑,害人害己(1 / 2)

【原文】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譯文】

白圭說:“我治水的方法比大禹的好多了。”

孟子說:“其實你才是錯誤的。大禹治水,是順應水性來治理,所以他把四海當作蓄水的場所。現在,你卻是把鄰國當作蓄水的場所。倒流泛濫的水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人最討厭的。你治水的方法是錯誤的。”

【孟子的大智慧】

眾所周知,從方法上說,大禹治水順應水性,重在疏導;白圭治水卻高築堤防,重在堵塞。從效果上說,大禹最終將水導入四海,而白圭卻把水堵塞後流向鄰國。導入四海造福人民而於人無害,流向鄰國則是損人利己,仁者厭惡的行為。

所以孟子一再說:“你錯了。”並不承認白圭治水有什麼了不起,更不用說超過大禹了。

從白圭治水“以鄰國為壑”聯想到我們生活中“以鄰為壑”的現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舉不勝舉的了。比如說,一個普遍現象是,自己家裏裝修得非常豪華舒適,幹淨得一塵不染,但卻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與鄰居共用的樓道裏;自己家裏的花崗石地麵或木地板或純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潔,卻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門外樓道上擺展覽,讓上上下下的鄰居都在鞋陣中捂鼻而行。這隻是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於那商家之間的競爭,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政治鬥爭中的你死我活,“以鄰為壑”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總而言之就是一種損人利己,嫁禍於人的行為。

當然,你知道“以鄰為壑”,人家也同樣知道“以鄰為壑”,結果是人人都成了“鄰”,成了“壑”,到時候,也就沒有一處幹淨,沒有一處不受災害了。由此看來,“以鄰為壑”的最終結果是害人害己。所以,還是收起這種“仁人所惡”的“以鄰為壑”手段,“以鄰為友”,大家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的好。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通過孟子的論述可以知道,以鄰為壑的本意是將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裏去。比喻隻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這就是在告訴人們,做人做事不可自私自利。

以自我為中心是人的本能,人在這個世界上,往往最愛的人就是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最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什麼?我會不會受到損失?其實,為自己考慮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過分地隻為自己著想而忽視他人的感受和利益,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犧牲別人的利益,那就是自私自利了,是極為不妥當的。

在一座很高很高的大山上住著一位神仙,有很多人想上山找神仙給他們願望,因為神仙有求必應,但是這座山太高太徒了,沒有人上過去。有一日,神仙在山頂看到山腳下有兩個人基在上緊山,神仙想這兩個人點樣上來,如果這兩個人上得來一定滿足他們的願望,這兩個人在山腳下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爬啊爬啊地向上爬,開頭他們是自已爬的,但是他們爬啊爬啊就互相幫助一起向上爬,神仙看到這樣互相幫助他們很受感動,他們爬了很長的時間,終於上山頂,神仙同他們說有什麼願望一定滿足。

這兩個人想了又想但不知道要什麼願望,神仙同他們說:“先講的有一倍願望,後講的有兩倍願望。”他們其中一個年輕的說:“我年輕,讓你先講。”另一個人說:“我年長,讓你先講。”就這樣兩個人讓來讓去,他們都說讓對方先講。這兩個人越說越大聲,神仙見他們這樣就說:“先講的有一座金山,後講的有兩座金山。”但是他們都說讓對方先講,神仙說:“最後一次,如果不說就兩個都不給了。”其中一個年輕的,見這樣馬上說:“我盲一隻眼。”這個人馬上盲了一隻眼,另一個人立刻盲了兩隻眼。

這個故事便是告訴人們,做人不要自私自利。

為自己謀利並不是什麼壞事,比方說你經常加班,一方麵你是為公司做事,為社會做事,另外一方麵你也是為了賺錢,滿足需要。這個時候,一方麵體現了你的敬業,一方麵你也是在為自己謀利,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沒什麼不對。如果像有些品德高尚的人,他們幫助別人,不求任何回報,當然,這屬於另一種境界了,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先人後已,讓我們尊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