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為人處世,不失禮節(1 / 2)

【原文】

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處於平陸,儲子為相,以幣交,受之而不報。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見儲子。屋廬子喜曰:“連得間矣。”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為其為相與?”

曰:“非也。《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誌於享。’為其不成享也。”

屋廬子悅。或問之,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

【譯文】

孟子居住在鄒國的時候,季任正在任國代理國政,送禮物來結交孟子,孟子收了禮物卻不回謝。孟子居住在平陸的時候,儲子擔任齊國的相,送禮物來結交孟子,孟子收了禮也不回謝。後來,孟子從鄒國到了任國,拜訪了季子;從平陸到了齊國,卻不拜訪儲子。屋廬子高興地說:“我發現老師的差錯了。”問道:“老師到了任國,拜訪了季子;到了齊國,不拜訪儲子,是因為儲子隻是擔任相嗎?”

孟子說:“不是的。《尚書》上說:‘進獻禮品看重禮儀,禮儀配不上禮品,就叫沒有進獻,因為心意不在進獻上。’這是因為它不成為進獻的緣故。”

屋廬子聽了很高興。有人問他這件事,屋廬子說:“季子在代理國政,不能親自到鄒國去,而儲子作為卿相是能親自到平陸去的。”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在此重點強調了人際間禮儀與禮節的重要性。

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激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曆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麵。

在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製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發生它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必需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激進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禮,是知禮、講禮、明禮,尊敬別人。儀,是儀容、儀表、儀式,表現形式。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曆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簡言之,禮儀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儀對於我炎黃子孫來說,更多的時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品位。真正懂禮儀講禮儀的人,絕不會隻在某一個或者幾個特定的場所才注重禮儀規範,這是因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細節,早已在心靈的曆練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最恰當的方式去待人接物。這個時候“禮”就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國古代有很多關於禮儀的故事,著名的如“孔融讓梨”、“程門立雪”、“千裏送鵝毛”等。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遊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麵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麵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我國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絢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而最初,關於知禮、行禮、問禮最篤行的,當屬至聖先師孔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