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君子之交,貴在品德(2 / 2)

俗話說:“疑心生暗鬼。”猜疑情緒是妨害正常的入際關係的腐蝕劑。正如蘇軾在《論範增》中所說:“人必先疑之,而後讒入之。”一個人一旦被猜疑情緒支配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那他就必然對別人不信任,或聽讒信佞,離心離德;或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總覺得別人有問題。這樣,不僅不能正確看待別人,也會錯誤估價自己;不僅不能用正確態度對待批評和自我批評,還會夾雜個人恩怨,用自由主義態度對待別人善意的幫助,甚至以無為有,以有為無,顛倒是非,混淆黑自,把正話當反話,將反話當正話,直至認友為敵,做出使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傻事來。

小說《茶花女》中的阿爾芒,因猜疑瑪格麗特,用了報複行動,使她含恨而死;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因為猜疑自已的賢妻苔絲狄娜不貞,在壞人的挑撥下,居然將她活活悶死,而當真相大白後,他痛悔不已,以致以自殺來向妻子謝罪;埃及電影《忠誠》中的醫生卡瑪爾,由於猜疑妻子艾明娜,給艾明娜和自己造成了極大痛苦。

從曆史上來看,當權者倘愛猜疑,其危害就不是一人一事,而將要誤政誤國。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疑下而獨裁,釀成群臣“惟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諫爭”。李世民說他:“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到了隋煬帝,更是“多猜忌”,更加快了隋朝的滅亡。“君臣相疑,不能各盡肝膽,實為國之大害也。”李世民的這一見解,實在言簡意賅!

克服猜疑情緒,首先要待人以誠。梁孝元皇帝《戒子篇》說:“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這話很有道理。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人的出身經曆、脾氣稟性、文化修養都不同,風格氣質也千差萬別,不能夠強求一律。別人對問題有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態度,那是別人的民主權利,要尊重、支持這一權利,切忌不合自己心意,就猜疑別人動機如何如何;不擁護自己,就猜疑別人想要如何如何。那樣,就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不僅無助於交流思想,融洽感情,統一認識,還會使矛盾和分歧越來越大。正確的態度隻能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誠實待人,多為別人想一想,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確有問題,也要本著嚴以責己、寬以待人的態度,熱情誠懇地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便消除分歧,取得互諒互讓;那種對別人吹毛求疵、神經過敏、亂加猜測的做法,傷害別人,也會孤立自己,傷害自己。

對別人不可胡亂猜疑,而如果有誰猜疑到自己頭上,也要有個正確的態度,切不可冒火慪氣,以牙還牙。要相信總有一天事情會水落石出的,一定會還自己一個清白。這裏最要緊的是要有“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氣度,正像劉少奇所說:“隻要自己的思想正確,行為正大,對於別人不負責任的誤會和批評,必要時可以申明和解釋一下,如果解釋不了,隻好讓別人去說……而誤會遲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有了這樣的胸懷,在為人處世中,便不會去猜疑別人,一旦受人猜疑,也便能“君子坦蕩蕩”了。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

做人貴在坦誠,坦則是坦蕩,誠則是真誠,不論是麵對普通人還是朋友,都應該這樣。坦誠做人就是要知道愛,不用仇視的眼光看世界,心中埋藏著仇恨的種子,久而久之就會生出算計、生出陰謀、生出血腥,而心中充滿愛,生活和工作就會被微笑與快樂包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