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有所不為,方有所為(1 / 2)

【原文】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

孟子說:“不符合禮的‘禮’,不符合義的‘義’,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去遵守實行的。”

孟子說:“品德修養好的人應該影響教育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應該影響教育沒有才能的人,因此,人們都希望擁有賢能的父親和兄長。如果品德修養好的人拋棄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拋棄沒有才能的人,那麼賢能的人與不賢能的人之間的距離,就不是寸所能衡量的了。

孟子說:“一個人隻有先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認為,不去做不合禮製和正義的事,對目標與行為的選擇要到位,舍棄小事而做大事,就像人們說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並且團結大家一道進步,這樣的賢者應該為師,才能有所作為,成就大事。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是想做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古往今來,能成大事的人,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如果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所以,一定要確立好最主要的目標,舍棄與目標無關的瑣事,然後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為。

但是如果該為的時候不為的話,也有可能因小失大。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從前有個漁夫,漁網破了幾個小洞他懶得理,別人告誡他這樣會事倍功半,撈的魚少,他卻說這樣正好隻撈大魚。一天,他果然網到一條大魚,正欣喜地收網時,那大魚卻在掙紮中將幾個小洞連成一個大洞,趁機溜回了海裏。漁夫後悔莫及。正所謂“有所為然後才能更有為”,但是這個漁夫不知道這個道理,結果後悔晚矣。

我們每天需要處理大量的事情,就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清醒地看清什麼是應該做,什麼是不應該做的,這樣才能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工作,才會更有作為。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所謂“有所為”,就是指應該做的,一定要去做,把它做的最好;而“有所不為”,並不是什麼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無效的、無益的、無意義的,乃至無趣無味無聊,而且有害有傷有損有愧的事。人一生要做許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許多事,做一點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並不難,難的是不做那些不該做的事。“不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時間節省下來,才可能做一點事,也就是——有為。

艾森豪威爾曾在他的《遠征歐陸》一書中寫道,馬歇爾“輕視那些事必躬親的人,他認為那些埋頭於瑣細小事的人,沒有能力處理戰爭中更重大的問題”。他講美國的軍事原則是:“為戰區司令官指定一項任務,給他提供一定數量的兵力,在他執行計劃的過程中,盡可能少加幹涉。”如果他的戰果不能令人滿意,“那麼,正當的辦法不是對他進行勸說、警告和折磨,而是用另一個司令官替代他。”

艾森豪威爾所說的“瑣細小事”和“盡可能少加幹涉”,就是有所不為的範疇。對於一個戰區司令官來說,對那些瑣細小事就有所不為,以便於集中精力研究整個戰區的大事,要在全局上有所為,更高一級的統帥對戰區的事情少加幹涉,也正是要研究更大的戰略問題,在更高的層次、更廣泛的意義上有所為。

因此,也可以說是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利於使資源實現優化配置,把寶貴的有限的資源用在最急需的地方,爭獲最佳的效益;有利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更大、更好的事情。

一個人要想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需要的是胸有全局,目標高遠。而心中無數、虛浮懶散、官僚主義的人是做不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胸有全局是能分清輕重緩急、該取該舍、科學規劃、科學設計。目標高遠是瞻前顧後,慮及子孫,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責任感對待自己的工作。顯然,短期行為,急功近利與此格格不入。

有所不為是效率原則、事務原則、節約原則,是有為的第一前提條件;又是養生原則、快樂原則,隻有有所不為才能不自尋煩惱。同時,有所不為更是道德原則,道德的要義在於有所不為而不是無所不為;這樣,才能使自己脫離低級趣味,脫離雞毛蒜皮,尤其是脫離蠅營狗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