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靈活變通,巧妙行事(1 / 2)

【原文】

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譯文】

淳於髡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法的規定嗎?”

孟子說:“是禮法的規定。”

淳於髡又問:“那麼,如果嫂子落水了,要用手拉她去救援她嗎?”

孟子說:“嫂子掉在水裏而不去伸手救援,這像豺狼一樣了。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法的規定;嫂子掉在水裏,伸手去救援她,這是對禮法的通權達變。”

淳於髡說:“現在,天下的人都掉落水中了,您不去救,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天下的人都落水了,要用王道去救;嫂子落水了,要用手去救。你難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嗎?”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說,嫂子掉進水裏,不去拉她,那簡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製;但禮製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變通,嫂子落水而去伸手援救,這就是一種通權變達。

孟子的這種“通權達變”的處世方式,實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種權巧方便。人生於世、行於世,本來就是一場非常艱巨而嚴峻的考驗,並且世間萬物紛然而龐雜難以一概而論。雖然從人生的進取層麵來看,為人自然應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但在具體的實際行動則應遵循“權變”的原則,不應執於一端,否則東向西望難見西牆。

世事的複雜,時勢的多變,要求人們在不同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惟有靈活掌握“權變”的通達,才能真正做到進退自若。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老子》裏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認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樣的柔性。水性柔順,明能照物,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有功於萬物而又甘心屈尊於萬物之下。

《孫子兵法?虛實篇》雲:“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去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能因敵變化而勝者,謂之神。”

孫武認為,用兵應像水一樣,因敵變化。為人處事也是同理。要學會隨機應變。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有個人叫孫陽,精通相馬,無論什麼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

有一天,孫陽外出打獵,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突然向他走來,在他麵前停下後,衝他叫個不停。孫陽摸了摸馬背,斷定是匹千裏馬,隻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專注地看著孫陽,眼神充滿了期待和無奈。孫陽覺得太委屈這匹千裏馬了,它本是可以奔跑於戰場的寶馬良駒,現在卻因為沒有遇到伯樂而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裏,難過得落下淚來。

這次事件之後孫陽深有感觸,他想,這世間到底還有多少千裏馬被庸人所埋沒呢?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目的是使真正的千裏馬能夠被人發現,盡其所才,也為了自己一身的相馬技術能夠流傳於世。

孫陽的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他想,有了這本書,還愁找不到好馬嗎?於是,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畫的圖形去找,沒有找到。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在野外發現一隻癩蛤蟆,與父親在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非常像,便興奮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馬蹄短了些。”父親一看,氣不打一處來,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蠢,悲傷地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