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察言觀色,識人之術(1 / 2)

【原文】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譯文】

孟子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無法掩藏一個人內心的醜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鬼鬼祟祟,眼睛就昏暗不明。因此,聽一個人說話,同時觀察他的眼睛,這個人的善惡還能隱藏到哪裏去呢?”

孟子說:“待人恭敬的人不會欺侮別人,生活節儉的人不掠奪別人。欺侮人、掠奪人的君主,唯恐別人不順從,怎麼能做到恭敬和節儉?恭敬和節儉難道可以靠聲音笑貌強裝出來嗎?”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認為,待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生活節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但那些侮辱別人、掠奪別人的君主,既要侮辱他人,又唯恐他人不順從自己,是根本做不到恭敬和順從的。

這就需要正確認識和辨別不同的人。孟子認為,識人與其察言觀色,不如觀察他的眼睛。眼神是無法加以化妝或掩飾的,觀察眼神,洞若觀火。別聽他說得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但他的眼睛會告訴你一切。

這和現代人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道理是一樣的。既然清澈明亮的眼睛得益於正直得心地、開朗的心胸。那麼,向往美目的人們就應當先正其心。這正是孟子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和智慧。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它可以看見世間萬物,有了它的點綴整張臉都有了活力,嬰兒時眼睛是純真、無邪,不帶有半點瑕疵的,那是求知、探索的眼神,對世界、對生活、對人性、對自己都充滿了好奇與幻想;年輕時眼睛是明亮、有神、發光、清澈、透亮的,像是一弘清泉,像水晶一樣透明,藏住心事,掩不住歡喜,總是那樣輕快,那樣衝動,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年老時眼睛就有些混沌、蒼老,缺少了色彩,動作也遲緩了許多。眼睛伴隨我們一生,眼睛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它才是。

眼睛,我們擁有了它,就是一個寶貝,通過它可以傳遞信息,彼此交換眼神,你就可以看見美麗的花、綠綠的草、漂亮的風景,通過它你就能在商場內盡情的挑選你所中意的服裝,通過它在你第一次去談對象時給對方的深刻印象,它是一個為你能認識世界、感知事物、敞開心靈、麵對一切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沒有它,你就隻能閉著雙眼,在無盡的黑暗中摸索,心中隻能是茫茫然,不知所措,所以不要忽略它、漠視它,它的眨動,就是你心靈的波動。

生活工作中,觀察一個人的“眼神”,是辨別一個人好壞的捷徑。“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傳達出來的信息,要比其他部位多得多。從一個人的眼睛中,可以讀懂一個人的大概。一個人所思所想很多時候會通過他的眼神表現出來,通過觀察一個人豐富的眼神語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

經驗告訴我們,人的內心隱秘,心中的衝突,總是會不自覺地通過變化的眼神流露出來。

泰戈爾說得好:“任何人一但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在人的一生中,眼睛所表達出來的“語言”是最豐富多彩的。更多的時候,人的眼睛和舌頭所說的話是一樣的,能從眼睛了解事物的大致麵目。眼睛是人類五官中最敏銳的器官,它的感覺領域幾乎涵蓋了所有感覺的70%以上,其他感覺與之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以飲食為例,人們吃食物時決不僅靠味覺,同時會注意食物的色、香以及裝食物的器皿等。如果在陰暗的房間裏用餐,即使明知吃的是佳肴,也會產生不安的感覺,無心品嚐或胃口大減。相反,如果在一流飯店或餐廳用餐,用精致的器皿裝食物,並重視燈光的調配,定會增加飲食者的胃口,吃得津津有味。這是視覺影響了人們的食欲。

有時,眼睛也會說話,一個人的內心活動,經常會反映到他的眼睛裏,心之所想,透過眼睛就能表達出個大概,這是每個人都隱瞞不了的事實。

一直觀察對方的眼睛,會感覺視線的疲勞。這裏所說的“看眼睛”,並非真的凝視而是觀察對方視線的活動。通過了解一個人的視線活動狀況,就能大致完成與他人之間的圓滿交往和心靈溝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