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勇於納諫,有過則改(1 / 2)

【原文】

(陳賈)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聖人也。”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曰:“不知也。”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譯文】

陳賈見到孟子,向他問道:“周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孟子說:“古代的聖人。”

陳賈說:“他委派管叔監察殷人,管叔卻帶領殷人叛亂,有這種事嗎?”

孟子說:“有這樣的事。”

陳賈說:“周公是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的嗎?”

孟子說:“不知道。”

“既然這樣,那麼豈不是聖人也會有過錯?”

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誰能料到哥哥會背叛呢?周公的過錯,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嗎?況且,古代的君子,犯了過錯就改正;現在的君子,犯了過錯卻照樣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後,人民都仰望著他。現在的君子,豈隻是堅持錯誤,竟還為錯誤作辯解。”

【孟子的大智慧】

善於納諫,也就是善於聽取臣下的不同意見,明辨是非,然後采納正確意見。即過則改之,是孟子一貫堅持的君王理政方式。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是看你對待犯錯誤的態度,從這態度上可以看出你的品德修養。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丸”。小人犯了錯誤是一定會文過飾非,不願意承認的。這種不願意承認的心理,一方麵是麵子問題,由於不好意思而加以掩飾,另一方麵是心存僥幸,以為人家發現不了而加以掩飾。結果往往是欲蓋彌彰,自欺欺人,在錯誤的泥坑裏越陷越深,以至達到不能自拔的程度。知錯就改是一種君子修養,而文過飾非則是一種小人心態。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所謂“納諫”,其直接意義就是接受規勸。原多指舊時君主接受臣下的進諫。在君主專製的製度下,帝王能否善於納諫,一方麵體現了其胸襟和抱負,同時也往往決定了該國的發展前途。所以,在許多曆史時期,都設置了專司諫議大夫之職,負責進諫,向帝王輸送意見。

在我國曆史上,有許多關於納諫的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隻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隻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隻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沉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麵,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