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禮賢下士,看重人才(1 / 2)

【原文】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醜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

【譯文】

孟子正要去拜見齊王,齊王派人來說:“我本該來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風。明天早晨,我將臨朝聽政,不知您是否能來?”孟子回話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堂上去。”

第二天,孟子出門到東郭氏家去吊喪。公孫醜說:“昨天推說有病,今天卻去吊喪,也許不合適吧?”孟子說:“昨天有病,今天好了,怎麼不能去吊喪?”

齊王派人來詢問病情,醫生也來了。孟仲子應付來人說:“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點小病,不能到朝堂去。今天病好了點,急匆匆趕赴朝堂去了,不知道現在到了沒有?”孟仲子隨即派了幾個人到路上去攔截孟子,告訴他:“請您一定不要回家,趕快到朝堂去!”孟子不得已,就到景醜氏家去歇宿。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中記錄的這個故事,主要是講孟子因齊宣王對有德之人不夠禮貌,所以故意不赴召見。孟子認為,賢能之士應該有賢能之士的自尊,他對君王的尊重,不是表現在趨奉應命這一點上,而是主要表現在勇於批品時政和陳說大道上。

其實,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這是儒家在用人問題上的基本觀點。雖然孔、孟本人一生宣揚這種觀點而自身並沒有受到過這種待遇,但他們的思想卻對後世的用人之道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古代有大胸襟大氣魄的君王將領,往往都是禮賢下士的人。他們對待有才能的人,甚至不惜親自去恭迎、交結。這樣君臣相得,才使得國家強大興盛。春秋時期,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嚐君,他們都能禮賢下士,喜歡接納賓客,以優厚的俸祿款待他們,用隆重的爵位來尊敬他們,而使天下萬民受惠。孟嚐君的門客馮諼,為了試探孟嚐君的容人之量,曾三次彈琴作歌,最後才為孟嚐君焚毀借據,買回仁義的美名;魏國信陵君的門客侯贏,故意在市場上和屠狗者朱亥攀談,以觀察信陵君禮賢下士是否出於誠懇,最終為信陵君策劃了竊符救趙的壯舉。而他們禮賢下士的美名,千古流芳。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荀子?勸學》中說:“君子居必擇鄉,遊子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大凡有深謀遠慮的人,都十分懂得尊敬有德才的人,而誠心誠意地與人為友。世人所熟悉的三顧茅廬的故事,就是交朋結友、禮賢下士的楷模。

相傳當時三國鼎立的時候,劉備為了得到諸國亮幫助自己打天下,毅然決然地三次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茅廬去邀請他,最後諸葛亮被劉備精誠所致而答應出來輔助他。所以君子坦蕩蕩,遇賢者視為知己,日後任人唯賢,才不會失之交臂。

如果你是一位成功人士,請不要恃才傲物,拒人於千裏之外。正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個人若能籠絡其他有才能的人,結成牢不可破的關係。在做任何事業中,使他們群策群力,苦幹加巧幹,那麼,這個人苦心經營的金字塔,一定會富麗堂皇、光彩奪目。

孟嚐君名叫田文,齊國人。他的父親田嬰在齊國當相國,封地為薛邑。傳說田文小時候就很聰明。有一次他對父親說:“爸爸,您當相國這麼多年了,齊國的土地沒有擴大,而自家的財富卻日益增多。家裏人穿的是綾羅綢緞,而老百姓連粗布衣服都買不起。甚至家裏的奴仆們都天天大魚大肉,而老百姓連秕穀糟糠都吃不飽,我真為我們的國家擔憂啊!”

小田文的話竟觸動了田嬰,他覺得再也不能看輕這小子了,於是讓他主持家中日常事務,田嬰死後,田文就成了田氏的繼承人。

早在田文主持家務時,就由於禮賢下士而聲名遠播。所以成為薛邑主人後,有許多人來投奔他。無論貴賤都同等對待。田文經常詢問門客有什麼需要然後派人送去。平常他堅持與客人吃同樣的飯菜。有一次,田文與賓客一起吃晚飯,因為有人擋住了視線,另一桌的賓客以為田文吃的飯菜與他們的不一樣,就憤然退席而去。田文趕忙把自己桌上的飯菜端給他看。這位賓客一看,覺得自己錯怪了主人,心中十分慚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