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善於反省,提升自我(1 / 2)

【原文】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比造鎧甲的人還不仁嗎?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傷人,造鎧甲的唯恐鎧甲不堅硬使人被射傷。求神治病的巫醫和做棺材的木匠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所以謀生的職業不能不慎重選擇啊。孔子說:‘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經過選擇卻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哪能算聰明?’仁,是天賦予人的最尊貴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沒有誰阻擋他行仁,他卻不仁,這是不明智。不仁、不智,無禮、無義,隻配當別人的仆役。當了仆役而覺得當仆役羞恥,就像造弓的覺得造弓可恥,造箭的覺得造箭可恥一樣。果真覺得可恥,不如就行仁。行仁的人就如比賽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贏了自己的人,隻有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罷了。”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的這段話從個人品質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從治理國家政治說,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強調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所以,多與個人品質緊緊連在一起。而自我批評則是其手段之一。

中國人認為學問的目的不隻是在於認識外物,而更在於成就自身,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反求諸己”,觀察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最高人生價值的標準,便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之一。孔子也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中國古代文化品格中“內省”的方式,以達到人格或者學問的最高境界。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古人特別講究“反省”。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說的是自己要每天多次地檢審一下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反省是認識自己的必由之路。無論你通過什麼途徑得到的答案,都必須經過你的深思熟慮,真切地發自內心的認識到它的正確以後,才有可能真正地轉化為行動。這個深思熟慮的過程就是反省的過程,就是拷問自己心靈的時候。

反省,首先是對自身所作所為進行的思索和總結。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是自己直接經曆和體驗的,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進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諧之音、不練達之舉、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夠得到真切、深入而細致的收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於麵對自己、正視自己,並且要及時進行、反複進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過一些本該及時反省的事情,進而導致自己犯錯。

反省也是對別人的經驗教訓的思考和總結。個人的經驗教訓雖然來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廣度和深度畢竟是有限的。要獲得更加廣博而深刻的經驗,還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礎上,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學習。成本最低的財富是把別人的教訓當作自己的教訓。

反省,主要是對挫折和失敗的思考和總結。鄧小平同誌指出:“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 正確的東西會使你變得更加聰慧,錯誤的東西會使你變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經驗大多相似,失敗的原因卻千差萬別,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的東西,往往要比從成功的經驗中學到的多,而且更為深刻。

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被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