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愛人之心,人皆有之(1 / 2)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譯文】

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用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麼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它那麼容易。之所以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根據在於,假如現在有人忽然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裏去了,都會有驚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聲,也不是討厭那孩子驚恐的哭叫聲才這麼做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孟子的大智慧】

“不忍之心”可以說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以有沒有“不忍之心”來確定是不是可以去施行不忍傷害人民的仁政,同時又用這個來定人獸之異。孟子認為“不忍之心”是人的本質,是道德的根源。

孟子認為,每一個人從根本上都具有天賦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側隱之心就是仁的發端,羞惡之心就是義的發端,辭讓之心就是禮的發端,是非之心就是智的發端。人有此四端,就如同有了四肢,即擁有了行為能力。但關鍵問題在於是否能夠自覺地去發展擴充這種行為能力,即從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的發端,逐步達到仁、義、禮、智的高尚境界。如果一個四肢健全的人自稱什麼事也不能做,那麼,不是因為他不具備行為能力,而是因為他沒有在四肢健全的基礎上發展和擴充這種能力。

孟子所宣揚的仁政、王道等理論,都是以人性善這一核心理論為基礎的。因而,讀懂這篇的內容對於孟子思想的把握,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孟子的這段話,通過一件事情來說明人的善心,即: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從這裏提出了惻隱之心、羞恥之心、禮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認為,這四種心是“仁義禮智”的開端和起點,要是人沒有了這四種心,就不能算是人了。

孟子還有一句名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句話意指一個人隻有真誠地關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永恒的愛;一個人隻有真誠地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永恒的尊敬。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愛別人,那麼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愛;如果一個人不尊敬別人,那麼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愛與敬是雙向的,沒有播種就不會有收獲。因此這句賢文啟迪我們,做人要有仁愛之心,正像一首歌詞所唱的那樣:“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經商的本質是互贏互利,隻有雙方都從中得利,買賣才能長久做下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李嘉誠是當代華人的首富,也是當代的商聖,他曾這樣談論經商之道:“你我雙方做生意,如果我賺你虧,你不會幹;如果你賺我虧,我不會幹;隻有你我雙方都能賺錢,生意才能做下去。其實經商的秘訣就是這樣簡單。”李嘉誠把經商之道說得多麼通俗簡單,不愧為當代華商之聖。

清代著名的晉商喬致庸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一顆仁愛之心。喬致庸以天下之利為利,開票號實現彙通天下的目標,不是為了自己發大財,而是為了方便天下商人。開拓武夷山茶路不僅是為了自己發財,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解除廣大茶農的生活之困。當有人出高價收購他經營的茶市時,他毅然撤出,這是一般的商人很難做到的。大災之年,他開粥棚救濟十萬災民,家人與災民同鍋喝粥,為了支撐粥棚幾乎傾家蕩產。

在喬家門前,常年拴著3頭牛,誰家要用,隻需招呼一聲,便可牽去用一天;每年春節前夕,喬家大門洞開,喬致庸會拉出一扇板車,滿載米、麵、肉,誰家想要,隻要站在門口招招手,便可隨意取去。喬致庸就是憑著一顆仁愛之心,凝聚了一大批鐵杆夥計,他雖然多次曆經災難,幾乎家破人亡,但這些夥計卻全力以赴、鼎力相救,一次次使他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沒有夥計在危難時刻離他而去。這全是仁愛之心使然。

我們再來看看電視劇《喬家大院》裏的祁縣何家,因經營煙館生意,賺了不少錢,但做的是缺德事,害的是老百姓,因此不得好報。何家少爺也因長期抽鴉片毀壞了身體,疾病纏身,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花了大筆銀子娶回江雪英不久便一命嗚呼,撒手人寰,萬貫家財盡落他人之手,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