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背離仁義,自取滅亡(2 / 3)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這便是曆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前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時17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製度改為20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23歲。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前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製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係。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

經過勞動人民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會和國家都已經比較富庶。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說:“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由此可見,文景時期以仁治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確實稱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稱這段統治時期為“文景之治”。

以仁治國,倡導仁義,能安民強國。反之,如果背離仁義,苛政治國,則無異於自取滅亡。

曆史上同樣有很多君王剛登基的時候,都勤修同政,想把同家治理得很好,可是慢慢的就會變了樣。看那唐玄宗,剛開始時是何等奮發向上,可是到後來,為了愛妃楊玉環,把好好的一個國家弄得雞犬不寧,才有“安史之亂”。在十六國時期,也有一個這樣的君王,他就是石虎。

石虎是十六國時期趙國的第三代君主,也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惡名昭彰的暴君。他的生活奢侈程度超過了曆代的君王。

石虎剛開始稱帝後,首先加強農業生產。他先派官員帶領百姓開展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使典農中郎將王典率眾萬餘屯田於海濱,自幽州東至白狼,大興屯田。石虎又采取各種方法屯集糧食。屯田外,石虎還注意屯糧,備賑災荒,將收集到的糧食,依傍河岸建倉儲存,減少百姓轉運的勞煩。此外,還下令凡犯罪者可以以糧贖刑,並將這砦糧食儲存起來,等到災年,下令開倉賑民供種,提高農民的牛產積極性。此外,為確保生產,石虎還仿效曆代皇帝,親自在桑欄梓同耕籍田,對地方官吏不修田地農桑者予以貶斥: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石虎還很注重整頓吏治,進一步推廣儒家思想,使之成為統治的思想基礎。石虎即位後,重新設置國子博士、助教,下詔命鄭國立《五經》博士。又遣國子博士到洛陽寫經,於秘書省校中經。命國子祭酒聶熊注《轂梁春秋》作為學校讀本,借以推廣儒家思想。他又下令吏部以九品官人法選拔官吏,然後由中書省、門下省宣布名單,被宣布者方可任用為官。詔令同時規定:“銓衡不奉行者,禦史彈坐以聞。”懲罰那些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的選官之官,保障九品官人法的嚴格執行。經過整頓,吏治有所好轉,貪官汙吏橫行霸道的局麵有所改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