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以德服人,心悅誠服(1 / 2)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譯文】

孟子說:“憑借武力假托仁義的可以稱霸,稱霸必須憑借強大的國力;依靠道德施行仁義的可以稱王,稱王不需要以國力強大為基礎——商湯僅憑方圓七十裏的地方,文王僅憑方圓百裏的地方就稱王了。靠武力使人服從的,不是真心服從,隻是力量不夠反抗罷了;靠道德使人服從的,是心裏高興,真心服從,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樣。《詩經》上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就是說的這種道理。”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在這裏,是在講他的王、霸道之分。其中所說的“王道”的代表,是“以德服人”的商湯和周文王。而所謂“霸道”的典型,則是春秋時期以“尊王攘夷”為旗幟,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成其霸業的齊桓公和晉文公。“假”,借也,“以力假仁”而霸,就是以力為後盾,借仁的名義而稱霸。

以武服人者,乃口服心不服;以德服人者,乃口服心服。以武服人,目的就是想讓別人服他,因為自身的原因,別人也不敢不服。所以,以武服人者,一開始就必須有強大的力量作為後盾。以德服人,無意讓別人服他,隻想施行仁義,因為這樣,大家反而都服他。所以,以德服人者,一開始並不一定都很強大,但到最後,肯定是最強大的。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古語雲:“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邪私曲之人,以名義氣節激礪之;天下無不入我陶冶矣。”意思是說,遇到狡猾欺詐的人,要用赤誠之心來感動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溫和態度來感化他;遇到行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義氣節來激礪他。假如能做到這幾點,那天下的人都會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世上的人千人千麵,千變萬化,每個人都麵臨適應人生,適應社會的問題。所謂以不變應萬變,麵對大千世界,抱定以誠待人,以德服人的態度來適應人們個性的不同。即就是對冥頑不化的人,也要以誠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三國時,蜀國後主劉禪剛繼位不久,南蠻王孟獲便帶領十萬蠻兵起兵造反,不斷侵掠蜀國邊境,這樣便給蜀國後方帶來極大的威脅。於是,諸葛亮親自帶領五十萬大軍前去征討,以趙雲、魏延為大將,率馬岱、馬謖、王平、張翼等部將,長驅直入攻向南中。

孟獲是南中的酋長。他以英勇善戰、為人俠義而聞名,所以在南人中很有威望。他聽說蜀兵南下,就率兵迎戰。

諸葛亮知道孟獲是個有勇無謀的人,於是便把隊伍交錯,旗幟雜亂,以迷惑孟獲。同時又授計給將領,讓他們去安排準備。果然,孟獲看見蜀軍的隊伍後,心裏就想:“人們都說諸葛丞相用兵如神,看來是太誇張了。”孟獲就衝出陣去與王平交戰。但是還沒有幾個回合,王平回頭就跑。孟獲很得意,便緊追不舍,一口氣追趕了二十多裏。忽然殺聲四起,左有張嶷,右有張翼,他們截斷了孟獲的退路。王平又返身殺回,南兵大敗。孟獲拚命衝出重同,行走不遠,遇見了趙雲所帶的部隊攔住了去路。孟獲早就聽說過趙雲的厲害,慌忙帶領幾十個騎兵逃進山穀。孟獲這時是前麵路狹山陡,後麵追兵漸近,盂獲隻得丟下馬匹爬山。就在這時,又是一陣鼓聲,原來諸葛亮早就了解了這一帶地形,派魏延帶領士兵在這兒埋伏,結果不費吹灰之力就活捉了孟獲。

活捉孟獲後,諸葛亮問孟獲:“現在你被我活捉了,你心服嗎?”孟獲說:“我是因為山路狹陡才被你捉住的,怎麼會服呢?”諸葛亮說:“你既然不服,那我就放你回去怎樣?”孟獲說:“如果你放了我,讓我重整兵馬,和你一決高低,那時我要是再被你活捉,我就服了。”諸葛亮說:“那好。”說完便讓人給孟獲鬆綁,並以酒肉招待以後,放出營帳。

諸葛亮的這個做法,眾將領都非常不理解,於是問諸葛亮說:“孟獲是蠻兵的首領,擒住他南方才能平定,丞相為什麼又把他放了?”

諸葛亮笑著說:“我想要抓他,就像是探囊取物,但隻有降了他的心,他以後才不會再反。”

孟獲回去後,重整軍馬,準備再戰。這時,他手下的兩個洞主被俘虜後也都被放回,孟獲就派他們倆迎戰,但是他們又打了敗仗。孟獲懷疑他們倆是故意被打敗的,於是便把他們痛打了一百軍棍。這兩人一一怒之下,帶了一百多個被放回來的南兵,衝進孟獲的營帳,趁機把喝醉了的孟獲綁住了,獻給了諸葛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