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1 / 2)

【原文】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譯文】

宣王說:“我怎樣才能識別那些沒有才幹的人而不任用他們呢?”

孟子說:“國君選拔人才,如果萬不得已要選用新人,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係遠的超過關係近的,對此怎麼能不慎重呢?因此,即使左右侍臣都說他好,還不行;即使大夫們也說他好,還是不行;除非全國的人都說他好,然後再去考察他,如果確實是好,最後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說一個人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不行,也不要聽信;如果全國的人都說不行,那麼就去考察他,如果確實不行,才能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說一個人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可殺,也不要聽信;如果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那麼就考察他,如果確實可殺,才能殺掉他。因此可以這樣說,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百姓的父母官。”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這段話,主要討論的是國君如何用人的問題。孟子提出不能根據左右侍臣和大夫們的意見來決定,而應該根據百姓們的意見,經過仔細觀察後,才能確定該不該任用。人事罷免、人事殺戒也應當如此。

簡單來說,孟子的這種人才觀就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本思想。時至今日,孟子這一用人標準被許多企事業單位延用。一個單位或企業的興盛與否,與其用人標準有很大的關係,如何用對人,用好人,應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隻有公論的“有用”人派上用場,這個單位或企業才會獲得穩定的發展和進步,才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要同時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隻相信單方麵的話,必然會犯片麵性的錯誤。

唐朝時,唐太宗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隻聽一麵之辭就會糊裏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隻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領導者要想正確地選用人才,讓真正有才的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就必須細心、全麵地考察人才,真正做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樣才能避免錯過那些懷才不遇的人才。

複朝末期,有莘氏家中有一個奴隸叫伊尹。後來有莘氏家的女兒嫁給了商湯,就把伊尹當做是陪嫁的奴隸送給了商湯。剛開始時,商湯並沒有去關注伊尹,隻認為他是一個普通的奴隸,就把他安排到廚房裏幹活。而伊尹是個很聰明的人,為了能讓商湯注意到他,他就在做飯的時候故意把飯菜做得極為可口,而有的時候卻又把飯菜做得特別難吃,希望能用這種辦法和商湯對話。

直到有一次,商湯因飯菜太難吃,就找伊尹前來問話。伊尹立刻就抓住這個機會,對商湯說道:“做菜不能夠太鹹,但是也不能夠太淡。隻有把佐料放得剛剛好,這樣做起來的菜,吃起來才有味道。而治理國家和做菜也是同一個道理,既不能夠鬆弛懈怠,但也不能夠操之過急。隻有剛剛好的時候,那樣才能把事情辦好。”

商湯聽了伊尹所說的這番話後,暗暗稱奇,這時他才知道這個奴隸是個人才,於是就把伊尹奴隸的身份給解除了,擢而用之。後來商湯又讓他做了宰相,管理朝政。而伊尹也不負商湯對他的期望,積極幫助商湯籌劃進攻夏朝的事情,最後終於消滅了夏朝,建立起了商朝。

商湯死後,伊尹又輔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太甲即位,太甲為王時,因不遵守商湯所製定的法規,又橫行無道,於是便被伊尹放之於桐宮,讓他悔過和重新學習商湯的法令。伊尹代理朝政之事。三年之後,伊尹又迎回太甲複位。伊尹死於沃丁在位的時候。

商朝還有一個名相也是出身於奴隸的,那就是傅說。

在商朝中葉有一個君主叫武丁,他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立誌學習商湯整治國家,但是一直沒有一位能像伊尹那樣的賢臣輔佐。他經過反複的思索,最後終於想起了過去自己所認識的一個奴隸,那個奴隸就是傅說。他認為傅說是一個人才,可以幫助自己成就大事,就像伊尹幫助商湯一樣。但是按照商朝的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可以出任國家官員的。那又如何讓傅說出任官職呢?於是武丁就想了一個計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