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瑕不掩瑜,人無完人(2 / 2)

雕刻家完全忘記自己得躲起來一事。他跳了出來問:“什麼瑕疵?”

死神笑著說:“抓到你了吧,這就是瑕疵——你無法忘記你自己,天堂都沒有完美的東西,何況人間。別廢話了,跟我走吧!”

從心理學來說,“完美”是對完美過分的一種極端追求。那種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並且在努力達到高標準過程中體驗到快樂的人,不是完美主義者。心理學上所指的完美主義者是那些把個人的理想標準和道德標準都定得過高,不切合實際,而且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那種人。

完美主義的人往往不願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點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讓自己保持優雅的姿態、不俗的氣質、溫柔的談吐,這就是為自己定了一個過高的理想標準,而且也帶有強迫的特征;或為一個自認為不優雅的姿態緊張焦慮,這也並不是一個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態。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然而在許多人的思維和觀念中,這句話變成了“金要足赤,人要完人”。

追求完美是一種普遍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但這是並不能達到的事情,因為沒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凡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要求全責備。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任何事情,任何行為,能慢一步蠻好的,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該適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過了頭,那麼保證你適得其反。”

他認為,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與人類現有的博大的知識、經驗、能力的彙集總和相比,任何偉大的天才都不及格,包括愛因斯坦在內。一個人如果隻能見他人之所短而不能見他人之所長,從而刻意於挑其短而不著眼於其長,這樣的人本身就是弱者。所以,當自己已經發現自己處於自欺欺人的圈子裏,就勇敢地跳出來。隻有這樣,你才能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同時也活出真我,活出格調。

的確,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包括做人。而正因為不十全十美,不完滿,才會有一個生命的張力。所以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即看上去大成,要留有一點缺失,看上去大盈,要帶有一點空隙。這樣的作用能夠永遠的不敗,永遠地用不完。這就是智慧,這就是境界。

從古至今,很多關於人才的選用故事,都能說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隻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正確地選擇人才,使用人才,發揮人才的長處和優勢,為己所用。

《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要求封德彝推薦有德行的人才,很長時間不見他推舉一人。太宗責怪下來,封德彝回答說:“不是我沒有盡到責任,如今實在是很難發現特別有能力的人才呀!”太宗說:“君子用人如同使用器物那樣,是使用各自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國家繁榮富強的君主,豈是借用了上幾代的人才嗎?問題在於我們沒有發現人才的本領,怎麼可以冤枉當今整整一代人呢?”

唐太宗與封德彝的對話告訴我們:世界上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往往缺少發現人才的眼睛。正所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人都是優點和缺點的複合體。如果老是盯著一個人的缺點,就會感覺這個人一無是處。領導者要善於發現每個人的長處,敢於用其所長。唐代翰林學士陸贄說“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不士。”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論衝鋒陷陣,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三國時的諸葛亮自然比不過關羽、張飛;而論統籌全局,多謀善斷,關張二人又肯定比不過諸葛亮。然而三人輔佐劉備成就大業,這就是用了每個人的長處。

由此可見,並非完美的人才是好人,才是優秀的人,才是成功的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有缺點和不足,也是正常的,隻要敢於承認,能正確認識並加以改善,注意揚長避短,都是能夠有所成就的。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

水至清而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現實生活中,對人、對事、對自己都不宜過於苛求,否則會使自己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生活的目的在於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而不該盯著不完美、不理想的事物苦苦折磨自己,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