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匹夫之勇,難成大事(2 / 2)

甚至,作為一個失敗的英雄,項羽也得到了司馬遷的如此稱讚:“當年秦國政治腐敗,百姓紛紛起來反抗,項羽在陳涉這個地方領軍對抗……前後隻花了三年時間,就把秦國滅掉,然後將得來的天下分封給各王侯貴族,成為稱雄一方的霸主,雖然最後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績偉業,是近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做到。”

那麼,如此雄姿英發的項羽,為什麼還是會失敗呢?歸根到底還是在於,項羽的勇,隻是一種匹夫之勇。

《史記》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項梁起義後,征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漢高帝五年,漢高祖發兵向項羽發動總攻,在垓下把項羽軍團團包圍。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奮力拚殺一陣,遂橫劍自刎而死。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在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鹹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隻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誌和英雄氣概。

同時,項羽又剛愎自用,智謀不足。剛愎自用的含義是頑固、偏執、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見。楚漢戰爭中,他是唯一、無與倫比的百勝將軍,所以他的清高使他缺少海納百川的英雄氣概。所以當年韓信、陳平在項羽的手下得不當半點信任,許多貧賤無行卻有才幹的人都跑去跟了劉邦。謀士範增,主張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然而在這“關鍵時刻”,卻對他的意見不予理睬,對劉邦的假意殷勤,毫無察覺,反把曹無傷的告密直接告訴劉邦,反映了他隻是一個有勇無謀、不懂策略、麻痹輕敵的草包將軍。公元前202年,韓信伐楚。韓信派李左車到楚營詐降,項羽聽信了李左車的煽動,親自領兵迎戰。項羽的愛妃虞姬和帳下眾將極力勸阻不可輕舉妄動,但他固執不聽,結果引兵深入,中了韓信十麵埋伏之計。

項羽好逞匹夫之勇,狂暴浮躁。通過司馬遷《史記》得知: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吳中子弟皆憚之”。楚漢戰爭的最後一戰,當時項羽已經是四麵楚歌了,重重包圍。這時候項羽就上馬,說我們今天就痛痛快快打他一仗,上馬!拿起劍來,騎上馬,一路廝殺,殺得痛快淋漓。結果殺的屍橫遍野,漢軍潰退。這是典型的匹夫之勇。細讀《史記》之《項羽本紀》可以看到,“項王怒”、“項王大怒”幾乎充斥著全篇。如“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等等。動不動就大怒,動不動就發脾氣,動不動就殺人,足見項羽是多麼狂暴浮躁。

項羽的匹夫之勇,便是出自韓信之口。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在洛陽宮擺設筵席宴請群臣的時候說:“我之所以能成功,順利取得天下,是因為能夠知道每個人的特長,並且也懂得如何讓他發揮長處。”然後他問韓信對自己的看法。韓信回答說:“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麵的才能與長處,因此您其實心裏明白,說到機智與才華,其實是不如項王。不過我曾經當過他的部下一段時間,對於他的性情、作風、才能,了解得比較清楚。項王雖然勇猛善戰,一人可以壓倒幾千人,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優秀傑出的賢臣良將雖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沒能好好發揮各自的專長。所以項王雖然很勇猛,卻隻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謀遠慮、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賢人勇將,把天下分封給有功勞的將士,使人人心悅誠服。所以天下終將成為大人您的。”

由此可見,徒有匹夫之勇,即使這種勇氣能達到項羽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境界,也是難以成就大事的。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

司馬遷對項羽這樣一位“以戰為樂”,“以戰為生命”的勇士,也曾發出“自古以來未嚐有也”的讚歎,對他抱以崇高的敬意。同時,也為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欲以力征營”的性格缺陷和政治缺陷抱以深深的遺憾,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從《史記》中感受到司馬遷對這位勇士的熱愛和惋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