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尊老愛幼,人之美德(2 / 2)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像張良這樣尊敬老人的故事還有很多。

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孝敬父親。為了讓父親睡得舒服,他夏天用扇子為父親扇涼席子,冬天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窩。漢文帝的母親生病時,文帝每次都要親口嚐過湯藥的冷熱,才端給母親。早在漢朝時,政府就曾多次發布命令,提倡、獎勵孝敬老人的行為。當時政府發給70歲以上的老人一種拐杖,用這種拐杖的老人,在社會上可以得到特殊的優待和照顧。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都舉行過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皇帝親自在宮裏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每次人數都多達千人。

的確,中國人對後代的關懷愛護是愛中有教,慈中有嚴,包含著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古人留下的《誡子書》、《家訓》等大量有關教育子女的著作,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道德遺產。著名的《孟母三遷》故事,就說明了中華民族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孟子小的時候,母親擔心住家周圍雜亂的環境對他的成長不利,連續搬了三次家,直到把家搬到了學校的旁邊,孟母才放下心來。

“尊老愛幼”有著她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這項傳統美德在當代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發揚。

我國的開國元勳——陳毅元帥,即使自己作了元帥,可還是親自為自己病弱的母親洗衣洗褲,從來不要自己的下屬去做,他就是尊老愛幼的楷模。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隻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裏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髒衣服都拿去洗得幹幹淨淨,母親欣慰地笑了。

毛澤東是中國曆史上的大英雄。1959年,毛澤東主席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湖南韶山。在短暫逗留的日子裏,他特地請家鄉的老人吃飯。在他向一位70多歲的老人敬酒時,那位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這件事一時傳為佳話。周恩來和鄧穎超同誌沒有子女,但先後撫養了幾十個烈士的孤兒,以寶貴的父愛和母愛哺育他們,使他們茁壯成長。

尊老愛幼的傳統在當代得到了繼承和發揚。現在,中國的老人和兒童有自己的法定節日“敬老節”和“兒童節”。1986年,根據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的建議,國務院決定將每年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定為“中國老人節”,借助傳統的重陽節,祝願全國老人健康長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於1949年12月規定每年6月1日為兒童節。此外,政府還專門製定了保護婦女兒童的法律,法律中也明文規定了公民必須履行贍養父母、撫養子女的義務。

尊老愛幼這種傳統的美德保證了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穩定,也為中華民族繁衍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我們要弘揚這優良的傳統。為新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為有這樣的傳統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尊老愛幼的事例,如春風一樣,感染著我們,打動著我們的心靈,我們應該以他們為榜樣,做一個尊老愛幼的有素養的當代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