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仁者無敵,人性管理(1 / 3)

【原文】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譯文】

梁惠王說:“我們晉國,在以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強於它,相信老先生是知道的。但晉國傳到我手裏,東邊被齊國打敗了,我的大兒子也犧牲了;西邊又被秦國奪去了七百裏土地;南邊被楚國羞辱,也遭遇了敗仗。對此,我感到十分羞恥,一心想為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該怎麼做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方圓百裏的小地方也能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減少刑罰,降低賦稅,倡導深耕細作、勤除雜草,讓年輕人在農閑時學習孝親忠誠的道理,在家則侍奉父兄,在外則敬重尊長,這樣便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秦、楚兩國常年占用百姓的農作時間,使百姓不能耕作來奉養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兒各自逃散。他們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因此古語說:‘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大王請不要懷疑這個道理了。”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講的仁者無敵,指的是施仁政的國君能夠統一天下。這裏的仁者無敵,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自己施仁政,二是別國施暴政。這樣,仁者出來振臂高呼,自然會一呼百應,老百姓歸順他,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洶湧澎湃,不可阻擋。

孟子由此認為,“仁者無敵”,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隻要君主能夠施行仁政,那麼就能讓老百姓過上溫飽的生活,並接受到孝悌忠信的教育,這樣就會具有一股內在的凝聚力,可以調動百姓的積極性,這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基。

其實,並不是隻有君主才能仁者無敵。任何人,隻要以仁自處,都可以做到無敵。至少是自己內心的無敵。所以,對現代人來說,仁者無敵,是一種處世的方略,是一種管理的秘訣,亦是一種完善心靈的良藥。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子曰:“仁者,愛人。”大愛在胸,愛天下一切人。見萬民深受水深火熱之苦,有拯救世人謀治太平之誌,如李世民;聞百姓有戕害之痛牢獄之冤,而欲蕩滌邪惡恢複天道正義,如包拯;視萬國荼毒泱泱中華炎黃子孫罹難,而存驅除強暴報國救民之意,如孫中山。仁者愛人,悲憫眾生,為百姓謀福利,為萬世開太平,賢人誌士雲集,視死如歸,誰敢為敵?

仁者無敵,仁則是構成了德的最重要因素,是一個人具備的品德與修養。但講仁義有時候也要考慮對象是誰。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有一個弟子高柴是衛國刑部的官吏。有一次,高柴審判了一名犯人,並對他處以削足之刑,這個犯人後來做了守城的差役。後來,有人向衛國君主告密說:“孔子要謀反。”於是衛國君主要捉拿孔子一幹人等,孔子聞訊立刻逃到其他的國家去了,他的弟子們也各自逃生。高柴怕受到牽連,也想逃出城去,但卻不知道怎麼出去。這時,一差役領著他進入了一個秘密的通道,高柴才得以逃脫了性命。高柴正想要感謝那個差役的救命之恩,卻發現,這名差役正是被自己判處削足之刑的犯人。這名差役不計削足之恨,使高柴駭然,連忙問其原因,這時守門人說:“我受削足之刑,那是罪有應得。當日您判我有罪並處以削足之刑的時候,您眼中流露出的哀憐以及臉上閃現出的悲戚之情,至今我謹記在心,不敢一日忘記。現在我救您出關,隻不過是回報您的仁愛而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