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損人利己,大失人心(2 / 2)

後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海軍又在黃海之戰中受到嚴重挫折,慈禧太後轉而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幻想外國出麵調停。

由於形勢日益緊張,慈禧太後不得不宣布:“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在大連陷落,旅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太後在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該年十月二十四日,旅順失守。美使田貝根據美國政府的指示為中日調處,先令停戰,若議不成,再開戰。光緒帝認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進之時而雲停戰,得無以計誤我耶?”不願接受。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的鬥爭更加激烈。珍妃之兄禮部侍郎誌銳“上書畫戰守策,累萬言”。並與文廷式等彈劾李鴻章、孫毓汶、徐用儀等主和派大臣。

為了打擊主戰派,十月二十九日,慈禧太後以“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為借口,將晉封不久的瑾妃、珍妃降為貴人。一天之後,又說珍妃位下太監高萬枝“諸多不法”,交內務府杖斃。接著,將奉光緒帝之命在熱河練兵的誌銳召回北京,調充烏裏雅蘇台參讚大臣,並裁撤滿漢書房以孤立光緒帝。

但是,主戰的呼聲並未因之停止。十二月初一日,禦史安維峻上書,請殺李鴻章並彈劾軍機大臣,認為“此舉非議和也,直納款耳,不但誤國,而且賣國”。並托之傳聞說,“和議出自皇太後,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盡管他表示對於這樣的傳聞“未敢深信”,而“未敢深信”的理由則是:“皇太後既歸政,若仍遇事牽製,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光緒朝東華錄》光緒十五年正月丁卯。把予頭直接指向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大怒,將安維峻革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

1895年2月7日,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劉公島陷落,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而清廷派往日本議和的使臣張蔭桓、邵友濂又遭到拒絕,日本要求另派十足全權、曾辦大事、名位最尊、素有聲望的人為談判代表。慈禧太後決定派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議。這時,李鴻章已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革職留任。正月十八日,慈禧太後麵諭軍機大臣:“即著伊去,一切開複,即令來京請訓。”奕說:“上意不令來京。如此,恐與早間所奉諭旨不符。”慈禧太後說:“我自麵商。既請旨,我可作一半主張也。”次日,發布上諭,李鴻章著賞還翎頂,開複革留處分,並賞還黃馬褂,作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議和。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馬關條約》。

慈禧鋪張奢華的六十大壽慶典,間接導致了軍費不足的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這麼大規模的慶壽。花了多少錢呢?有一本書叫《藏園群書題記》,說花了七百萬兩銀子,戶部國庫出四百萬兩,京官捐了121萬兩,外官捐了167萬兩,兩淮鹽商各捐40萬兩,宮女太監也都要捐銀子,要擺餑餑桌,北京城裏擺到頤和園,擺餑餑桌,擺850桌,張燈結彩,紅的綢緞十萬匹,紅的地毯五十萬尺。大家注意,這個時候北方鬧災荒,哀鴻遍野,北京城多處設粥廠,救濟災民,後來慈禧也看到問題的嚴重,有所收斂。不過為時已晚。

慈禧為了一己之私,完全棄國家、人民於不顧,不但失去了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民心,更重要的是,在曆史也留下了千古罵名。

在現今生活中,也有像慈禧一樣的超利己主義思想,還有超利人主義思想。超利己主義者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們覺得:人天生就是自私自利的,隻利人不利己是愚蠢的和不切實際的。而超利人主義者認為:理想的人隻應該利人利公,不應該利己利私,因為利己利私是不道德和為人所恥的。其實,這兩種思想都走了極端。我們沒有必要否定人的利己行為的存在,也沒有必要否定利人行為的存在。

利人與利己、利公與利私之間完全可以實現完美的結合,我們不應該將兩者絕對對立起來看待。而超利己主義與超利人主義者就是將利人與利己、利公與利私之間的相對矛盾關係作為絕對矛盾關係來認識,而得出其偏激與極端的結論。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

損人利己,出發點是利己,損人不是目的,損人是為了對自己有利。或者為了升官,或者為了得利,或者為了出名,不一而足。這種人是可悲的,也是極其狹隘的,為一己之利,或一點蠅頭小利,就不惜損害他人利益,甚至違法亂紀,這種行為隻會讓人鄙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