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與其獨樂,不如眾樂(1 / 2)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邊,一邊觀賞著鴻雁麋鹿,一邊問孟子:“像你們這樣的賢人也愛好這種樂趣嗎?”

孟子回答:“隻有賢人才能感受到這種快樂,不賢的人即使擁有這些珍奇異獸,也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詩經》上說:‘文王規劃籌建靈台,地址方位安排得很仔細,百姓們踴躍參與建造,靈台很快就要造好。文王說不用著急,百姓們幹起活來更積極。文王到靈囿巡遊,看到母鹿自在樂悠悠,母鹿肥美光澤好,白鳥熠熠振羽毛。文王到靈沼遊覽,看到魚兒滿池跳躍不已。’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百姓們卻高高興興的,將他的台稱為靈台,將他的池稱為靈沼,並因為他能享有麋鹿魚鱉而高興。古代的賢君與民同樂,因此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湯誓》中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於盡,即使你有高大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孟子的大智慧】

這是孟子與梁惠王在花園中的一番對話,表麵來看是君臣間的尋常問話,實則是孟子借機勸諫梁惠王,這從側麵體現了孟子的睿智。

孟子去拜見梁惠王,恰巧梁惠王正在花園中駐足觀賞美景。因為此前有關於“利”的對話,梁惠王借題發揮向孟子發問:像你們這樣的賢者是否也能從觀賞美景中獲得快樂?言語中頗有譏諷與奚落的味道。

孟子並沒有反唇相譏,而是態度恭謹,言語舒緩,以“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的簡潔回答,從根本上把樂與不樂作了區分:先賢而後樂,才是獲得了真正的快樂;不賢縱使有樂,也不會感到快樂。然後,孟子又引經據典,同時以周文王和夏桀為例,對自己這個命題作了闡釋,提出了統治者應“與民同樂”的思想主張。統治者能愛其百姓,百姓就能以統治者的快樂為快樂,統治者也因此從百姓的快樂中獲得快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孟子的回答有理有據,使梁惠王明白一個道理:作為人君,如果不懂得體恤百姓而隻顧自己享樂快活,那麼百姓就會心生怨恨、犯上作亂,使其快樂難保。

做人處事也是同樣的道理,與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就如同將一份快樂變成了兩份快樂,這於人於己都是大有好處的,何樂而不為呢!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有一個故事,說一位猶太教的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 在一個安息日,他覺得手癢,很想去揮杆,但猶太教規定, 信徒在安息日必須休息,什麼事都不能做。這位長老卻終於忍不住,決定偷偷去高爾夫球場,想著打九個洞就好了。

由於安息日猶太教徒都不會出門,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因此長老覺得不會有人知道他違反規定。 然而,當長老在打第二洞時,卻被天使發現了, 天使生氣地到上帝麵前告狀,說某某長老不守教義,居然在安息日出門打高爾夫球。

上帝聽了,就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第三個洞開始,長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績,幾乎都是一杆進洞。長老興奮莫名,到打第七個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長老嗎?為何還不見有懲罰?”

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個洞,長老都是一杆進洞。因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於是長老決定再打九個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懲罰在那裏?”

上帝隻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洞,成績比任何一位世界級的高爾夫球手都優秀,把長老樂壞了。

天使很生氣地問上帝:“這就是你對長老的懲罰嗎?”

上帝說:“正是,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以及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與其獨樂,不如眾樂。生活需要伴侶,快樂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沒有人分享的人生,無論麵對的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一種懲罰。

以色列的太巴列湖和死海的水都是從哈蒙山上黎巴雪鬆的根部流下來的,水質清澈潔淨。太巴列湖因為擁有一個出水口,所以它的水質能保持活力,它既能從出水口流走,灌溉約旦平原,又能使太巴列湖風景秀麗迷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