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重義輕利,把握人生(2 / 2)

義,一般地是指合乎正義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利,就是指物質利益。重義輕利,不是一般地反對“利”,而是指見到利益,應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義,該取的可以取,不該取的不應據為己有,即義然後利,亦即孔子說的“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北宋熙豐年間,在京師的樊樓旁邊有一座小茶館,生意非常興隆。

有一天,一位從邵武來的李姓客人,與一老友在此小茶館敘舊飲茶。因天氣比較熱,李姓客人便脫下了外衣,把帶的數十兩金子隨手放到了茶桌上,結果走時卻忘記了拿。李姓客人離開茶館後,才發現自己遺失了金子,但心想這個茶館中往來的人那麼多,肯定找不回來了,也就沒有回去尋找。

三四年後,李姓客人再次來到這家茶館,他並沒抱希望,隻是隨口說自己三四年前曾在這裏遺失過東西。茶館老板聽後想了想,問道:“你那天是不是穿著毛衫坐在這裏?”李姓客人說:“是啊。”又問:“同你在一起坐在這裏的人是不是穿著皂皮襖?”答:“是啊。”茶館老板說:“那些東西被我撿到了,那時也趕快出去追趕,但你們走得很快,在那麼多人中一時也沒有辨認出人,於是就把東西放了起來。心想你們明天肯定會回來尋找。我從沒有打開過,但覺得很重,想必是黃金白銀之類的東西。如果你說的塊數重量相同,你就拿回去吧!”李姓客人說:“如果能找到,我就與你平半分。”茶館主人笑而不答。

李姓客人跟隨茶館主人來到一小棚樓上,發現樓上放了很多鞋、傘、衣服、器皿等他人遺失在這裏的東西,而且上麵都貼有字條,寫有某年某月某日,大概是什麼樣的人所遺失。如果不知道的,就寫著不知道。在一個樓角中找到一個小包袱,封記從沒有打開過,上麵寫著某年某月一位官人所遺失在這裏的。

下樓後,茶館主人同眾人再次詢問李姓客人包袱中金子的塊數重量。李姓客人答出來後,茶館主人打開包袱一看,果然同李姓客人說的相符,便把包袱全部還給了他。

李姓客人為表示感謝,要留下一半金子給茶館主人,茶館主人說:“官人想必也讀過書,怎麼這麼不會看人呢?古人明辨義利之分,我如果重利輕義,就把東西藏起來不告訴你,你又能怎樣呢?又不能官法相加?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總怕自己有愧於心的原故啊!”

李姓客人知道他不會接受,非常羞愧,對其一再施禮拜謝,茶館主人則不斷的謙讓辭謝。後請茶館主人到樊樓去飲酒,結果茶館主人也堅決推辭了。

當時茶館中五十多人,大家都非常感慨。的確,做人都是下坡容易上坡難,往下走、隨波逐流省力,而堅守信念和道德卻需要長久的意誌和勇氣,就要難度大得多了。如果茶館主人暗中偷拿了客人遺失的錢財,開始總是覺的雖然得了便宜,但良心還是受到譴責。可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天長日久,貪財的事一件件的發生,以至於控製不住自己,這個人就蛻變成一個缺德的貪財小人了。古代成語中有個詞叫“一介不取”,就是說,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能要,哪怕像一粒芥菜子那麼微小的、一點點兒小東西也不拿,才是守法、輕利。

當今社會,很多人由於重利而棄義,為了攫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惜昧著良心去坑蒙拐騙,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最終鋃鐺入獄,眾叛親離。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傳承重義輕利這種良好的品德,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

無論是“重義輕利”,還是“先義後利”,關鍵是作為原則、標準的“義”必須正確,即符合社會進步的時代要求,否則前提錯了,一切就錯了。在階級社會裏,由於階級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團的利益不同,“義”的具體內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對立。在封建社會,貧苦農民不堪壓迫,揭竿而起,從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符合“義”的,所以稱“起義”、“義軍”;但在封建統治階級看來,那是“造反”,是“反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