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廣西金田村爆發時,鹹豐皇帝剛剛登上寶座,對處理國家大事還沒有多少底氣。不過他畢竟很有才能,很快便沉著起來了。他采用了下臣的“以漢人治漢人”的建議。由於曾國藩的名聲,鹹豐皇帝的將點到了他的頭上,命令他以在籍侍郎的身份襄辦團練,協助地方“防剿”反清起事。
接到皇帝的聖旨之時,曾國藩正在家裏守喪。也許自古忠孝難以兩全,從內心出發,曾國藩還是想去建功立業的。隻是母親的喪事還沒辦完。自己正處在守喪期,不宜回應,於是表示:我要守喪,不能遵旨。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曾國藩寫好了奏章,準備托人上奏皇帝。
好友郭嵩燾對曾國藩發起了一場遊說活動,甚至搬出來他的父親曾麟書,曾國藩看到時機已經成熟,按捺不住建功立業的衝動,也無法推辭了,於是投筆從戎了。天下安危大任一下子落於肩上,他感到充實的同時也神色凝重起來。
曾國藩雖然領了旨,但是,實實在在地說,他絕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擺在他麵前的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建什麼樣的軍隊,怎樣建,需要的錢餉又從何而來……太多問題困擾著他了。麵對重重困難,曾國藩在一步一步地前進。
他認為,清政府的八旗兵、綠營兵是已經腐化的沒有戰鬥力的部隊,自己訓練的士兵應該有更大的戰鬥力,應該有獨特的精神。辦團初期,曾國藩的主要任務是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可是太平軍很快就從廣西打到湖南,從湖南打到湖北。
曾國藩想循序漸進,鹹豐帝卻已經急不可待,要曾國藩立即出兵攻打太平軍。白手起家的曾國藩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訓練出能征慣戰的軍隊的,湘軍剛剛建立,用這樣的軍隊去與太平軍作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出兵還是抗旨,對曾國藩來說,無疑是非常難辦的。他多次上奏說:“事勢所在,關係至重”,不能草率而出,並向朝廷建議“實行四省聯防”。鹹豐皇帝對此很不滿,在曾國藩的奏折上批道:“近覽你的奏章,簡直以為數省軍務一身承當,試問汝才力能乎否乎?平日矜詡自誇,以為天下人才沒有超過自己的,及至臨事,果能盡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張皇,豈不貽笑天下!”
從這種譏諷的口吻中可以發現,在鹹豐皇帝看來,曾國藩不過是一個好高騖遠、自吹自擂的書生,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因此又下令曾國藩出兵。
曾國藩並不因為自己受到了譏諷就出兵,繼續上奏,大意是說:臣自知學問少見識也少,但確是忠誠不二的,成敗利弊對於臣來說沒有什麼,但皇上責備臣了,臣就一定會警醒。臣隻是認為與其以後毫無功績受欺君之罪,不如瑚在據實以告。臣不熟悉用兵之事,若臣之前先棄喪帶兵被人嘲笑,後又大肓不慚被人嘲笑,臣還有什麼臉麵立於天地之間呢?臣每晚都焦急憂愁難以入睡。所以懇請皇上體諒臣的進退兩難和謹慎行事,不要再責怪微臣了。臣自當為國竭盡心力,絕不狂妄自大,更不會臨陣退縮的。
曾國藩的這一片血誠還真的打動了鹹豐皇帝,從此不再下令催促。由此司見,隻有把萬事裝進心裏,再與自己的誌向相結合,才能順勢而發掌控大局,否則隻會徒勞無功罷了。
五、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為官不貪是對做官之人的最基本要求。曾國藩時時不忘祖父在他中進士以後所說的話。祖父對他父親說:“我家仍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做官)吃飯。”曾國藩將此番話作為一生的訓示,他曾發誓說:“我從三十歲開始,便以做官發財為恥辱,以官宦公飽私囊,為子孫聚斂財富為恥、為羞。因此我立下誓言,此生絕不靠做官發財,為後人斂集財富。神明作證,我決不食言!”
1.做官不貪圖錢財
曾國藩在京做官14年,俸銀極少,後來,皇上讓他去四川任正考官,得到為官生涯中最高額的俸銀,不久便寄回鄉。曾國藩不貪圖錢財,也以“勤儉”二字訓誡後人,且以“勤儉”二字嚴於律己。他一生為官且位高權重,但終身儉樸,過著清淡的生活,他曾說:“我做官20年,從不敢沾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一向恪守樸素的家風,儉樸節約可以,稍稍豐盛也可,但過多的豐盛我是不敢也不願的。”
曾國藩尤其推崇湯斌,認為湯斌是清朝有所成就的人中的一流人物。湯斌是一名清官,他就任江南巡撫時,剛到南京,就把府縣官員召集,嚴加訓斥。貪圖賄賂的人輕則被別人彈劾丟官,重則沒收家產,累及子孫。為官者,一旦沾上貪字,上司接受下官的賄賂,把柄就在別人手中捏著,這樣下官有何過失一律不敢叫其糾正,長此以往,上司就會有包庇之嫌。
2.曾家收禮僅一次
據曾國藩的女兒回憶,曾家收受別人的禮僅一次,那是提督黃翼升的夫人進獻的。
黃翼升曾是曾國藩的部下。曾國藩組建水師時,黃翼升鞍前馬後幫了許多忙,是曾國藩的心腹大將。建立淮揚水師後,黃翼升被提升為統帶。
1862年,黃翼升成為李鴻章的得力助手。曾國藩用人之際想調回黃翼升,與李鴻章來往書信相商13次,被李鴻章斷然拒絕。因黃翼升本性寬厚,性情溫良,深受眾將士擁戴,曾國藩千番百計要把這員心腹大將調回。而李鴻章更是對黃翼升讚賞有加,因此堅決不給。為此事,曾、李二人相持不下,差點翻臉。這個時候,黃翼升夫人出麵周旋,事情才有了緩和的餘地。
黃翼升其時身處兩難境地,左右不是,夫人出來調停,設法要拜曾國藩的夫人為義母。待到曾夫人壽誕之日,黃夫人帶著翡翠釧一雙,明珠一粒,紡綢帳一個前來拜壽,當著眾賓客的麵,黃夫人執意要拜曾夫人為義母,曾夫人礙於情麵,隻好收黃夫人為幹女兒。
宴席散後,曾夫人向曾國藩說明緣由,開始曾國藩很氣惱,但轉而一想,此舉既能緩解因黃翼升而起的曾、李矛盾,又能籠絡將心,便再無異議。
3.“一品宰相”曾國藩
曾國藩官至大學士後仍清廉如故,老朋友都戲稱他為“一品宰相”。
日常穿戴曾國藩通常是舊衣布鞋,還幽默地說:“古人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視之,衣亦不如故也。試觀今日之衣料,有如當年之精者乎?”曾國藩一生堅守清廉,對兒女也同樣要求他們儉樸度日。他規定,嫁女壓箱銀為二百兩,娶媳也同樣如此。他在鹹豐九年(1859年)七月二十四日的日記中寫道:“是日己刻,派潘文質帶長夫二人送家信,並銀二百兩,以一百為紀澤婚事之用,以一百為五十侄女嫁事之用。”
“不貪財,不苟取”,就是曾國藩的人生信條。觀其一生為官處世之道也的確如此。得自己應得的,爭取自己想爭取的。有所得無所貪才是正確的為人之道。
曾國藩為人通曉世故,很能為別人著想。有一年,邵蕙西的夫人為逃避戰亂帶著孩子來到上海,曾國藩獲悉後秘密派輪船迎接她以及她的兩個兒子,一個未出嫁的女兒。他又每月出銀20兩為邵夫人一家租好房子,將他們安排妥當才放下心來。
過了幾年,邵夫人和她的長子相繼病故,邵夫人的二兒子及女婿要送靈柩回老家。曾國藩見邵家小女兒孤苦伶仃,無人照顧,便讓夫人收其為義女,這樣,邵家小女兒便可在兩江總督署中居住,得到曾家悉心的照料。
曾國藩曾言:“躬自厚而薄責人,則度量宏深。”事實證明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確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即使波折頻生、變化不定他也從未改變過。
4.交友貴在有雅量
曾國藩一生中做到交友貴雅量,從中受益不少,他認為:“以德求變的立世方法,由於天生資質不高,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振作,取得進步,所以隻有借助外界的幫助來讓自己不斷進步向上、完善。因此一生對於友情極為珍惜,謹慎而不敷衍。”
“假如心胸不夠寬闊,氣量狹小的話,那麼根本不敢去博取天下的美德。就算隻有一點長處,一點善行,隻要他於我有益,都應廣泛采納用以培養自己的德行;某些以正大之詞、勸諫之論前來告知我的人,就算不合我的心意,也從未敢不深深感念他的厚意,隻會認為他對我的關心,和其他的人有所不同而已。”
對於有思想有見解的人,即使他的思想和見解與自己不同,也應該抱一種容納的心態來麵對。在交流過程中自然能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這樣的朋友是不可或缺的。
曾國藩作為清朝的理學大師,繼承了儒家傳統的“仁民愛物”的品德,並將其轉化在待人處世上。為官期間了解民情,體恤民眾,甚至在鹹豐年間,冒死直諫。他說:“做官不為民眾著想,不愛民眾,都是我所痛恨的。”在他的家書、詩詞中都反映了他愛親人、與鄰裏和睦相處的心願。
曾國藩一生寧可自己吃虧也從不占他人便宜。這看似守舊的思想,實則包含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接受好處猶如給人把柄,後患無窮。拿別人的、用別人的終究是要還的,不以物抵也會用其他方式相抵。
所以,不貪心的人沒有人情債,沒有人情債的人才會活得更輕鬆。
六、忠誠體國,以為天下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計小利。國家、民族、社會、自我相互影響,不可分割。所以,不做自私自利之事,不逆大局之勢,待人以誠,為國有忠是為人之根本。
1.心懷天下之誌
曾國藩就是一個心懷天下之誌的人,他在京都任職的時候,正是中國內亂外患交迫之時。曾國藩所關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內有太平天國,在災情則有黃河決口。可見,他對時務的關心更甚他人。
在閑暇的時候,曾國藩對於軍政大計,以及各種庶務,都已考究詳盡,所以一旦當權,便能把平時準備下的學問,拿出來應用。他眼光長遠,凡事皆有準備,所以書生帶兵還能報捷絕非是幸運可以解釋的。我們隻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是如何地準備著應付事變,如何地關心時務,如何地虛心研究,便可知他的成功,有多麼地來之不易了。
2.危難之際忠君體國
曾國藩身為臣子,能恪盡職責,忠君體國,這一點可以於國家危難之際體現。
(1)直諫流弊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六日,鹹豐皇帝即位。他繼位以後的時局頗為艱難,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正在廣西地區醞釀成熟,時刻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
為挽回人心,渡過難關,鹹豐帝頒詔求言,封章密奏。許多朝臣應詔陳言,直諫流弊,這其中就有曾國藩。他當時掌理全國庶政的六部中除了戶部之外五部的侍郎,因此他洞悉了清代的政情利弊、官場風習、民生疾苦與軍事外交。目睹時局危急,政風頹靡,就先後上了幾道條陳時務的奏疏。
第一道是《應詔陳言疏》。內容大致是推薦用才之法、督官之道。在用才上建議在官員中樹立學習風氣,提高自身修養;考察官員時推薦“奏折”形式以方便直諫,陳述忠言。他還對官員的腐敗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朝廷正值用火之際,應該設立完善的舉薦製度廣納天下英才。雖然鹹豐皇帝對曾國藩的奏折評價很高,但並沒有產生實際效果。
曾國藩上的其餘各疏,對於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等方麵切要的問題,也都詳細指出受病之因及治理之方,足可看出他對當時的利弊,都有全麵深入地了解。他還提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加強武備的具體措施。他認為國家的憂患大致在兩個方麵:一個是國家可用的後備資源不足;一個是軍隊精幹力量的匱乏。
麵對財用不足,應從根本上杜絕不必要的開支,其中節餉就是一項。他列舉了各地軍隊的種種腐敗狀況後認為,醫者在治療癰病時,會割掉患者的腐肉使其生出新肉來,軍隊中能力差體質弱的士兵,也應該適量地優勝劣汰,再加以強化訓練。這就好比忍痛割腐長新,否則,是無法改變武備廢弛的現狀。其後,他又說明了“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
在這些奏疏之中,最具有重要性的,還是他在鹹豐元年(1851年)四月間所上的一道《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率直指出如要轉移政治風氣,培養有用人才,全在皇帝個人的態度。這一道奏疏,不但足以看出曾國藩忠君愛國及有作為、有擔當的耿直風格,也對他此後的平亂事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家書報國
曾氏的忠心還表現在他所寫的家書、日記中。他寫在家書裏的報國之願大意為:我現在身居高位,想忠誠為國,為國家社稷而鞠躬盡瘁,所以不會阿諛奉承來換取皇帝的喜歡,這樣做會讓祖宗蒙羞的,也會辜負長輩的教誨與希望。其在平定太平天國期間,將之變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置生死禍福於度外”的思想,他在家書中講道:“天下紛紛,沅弟斷不久安,與其將來事變相迫,倉促出山,不如此次仰體聖意,假滿即出。餘十五之信,四分勸行,六分勸藏,細思仍是未妥。不如兄弟盡力王事,各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誌,終不失為上策。”
(3)“忠”、“勤”二字當先
曾國藩忠誠體國除去其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責任感之外,還有其識見之原因。他對“忠”、“勤”二字的理解尤為深刻,他認為開國創業之初,大多能人所創的豐功偉業都是順勢之舉,人事的作用相對較小。到了建設國家、發展國家的時候,天命和人事大致是一半對一半。若以人事和命運抗爭,隻能以“忠”、“勤”二字當先。亂世之中,多是虛偽奸佞的小人,隻有絕對忠心的人才能克製他們。當人們越來越懶惰的時候,隻有勤勞的人才能夠出類拔萃。忠心的人不一定要有什麼過人的才智,盡心竭力就可以了;勤勞的人也不必有過人的精神,盡力而為就可以了。這就是平凡之中最不平凡的人了。
由以上可看出,曾氏忠誠體國,始於其誌,定於其識,成於其行,貫穿於其為官之生涯中。在和平年代,發展的年代,現代人又如何效仿古人做到有忠有勤呢?先從自己的每一天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