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商場謀利厚黑學(3 / 3)

鬆下幸之助為了保證技術合作項目的效益穩定,又對菲利浦公司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在調查中,他發現菲利浦公司擁有一個3000名研究人員的研究所。他們設備先進,人員精良,每天都在進行著世界最新技術和最新產品的開發研究。鬆下幸之助暗自思忖:如果創造一個同樣規模、同等水平的研究所,要花上幾十億日元和幾年的時間,而現在,以兩億日元為代價,便可以充分利用菲利浦公司研究所的人員和設備,可以達到“假人之手,從中漁利”的效果,這事何樂而不為呢?於是,鬆下幸之助先生毅然和菲利浦公司簽訂了合作合同。從此,菲利浦公司派出了技術骨幹前去赴任,他們把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傳授給了鬆下公司。在雙方的合作期間,鬆下公司便利、迅速地獲得了菲利浦公司最新的技術發展。雙方的合作,為鬆下電器公司發展成為馳名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公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鬆下電器公司與菲利浦公司的這場交易中,鬆下幸之助先生運用了“假人之手,從中漁利”的技巧,做出了妥協和讓步,接受了菲利浦公司巨額的專利轉讓費和不公正的違約和處罰條款。但鬆下幸之助先生的讓步,換回的是公司發展的強大的助推力———菲利浦公司世界稱雄的技術實力,使鬆下公司最終發展成了世界著名的電子工業公司。

此案例也說明,如果交易者在商務會談中能夠靈活巧妙地運用“假人之手,從中漁利”的技巧,將會較順利地實現交易目標。運用這種技巧,可以通過放棄一些眼前的、微小的利益,以換取長遠的、宏大的利益。要明白,運用這個技巧的關鍵是為了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益而甘願放棄一些利益,從而獲得可以利用“別人之手”的條件,而且因為它的表麵現象是放棄了一些利益,因而終於打破僵局,使會談重現生機。

六、以小搏大,以弱製強

在李嘉誠經營企業的數十年中,他利用以小搏大的方法大打收購之戰,終於實現了建立龐大的跨國集團的夢想。在這其中,收購和記黃埔、收購港燈可稱為是成功的兩個戰役。

1.收購和記黃埔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沉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

這一戰,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製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製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

2.收購港燈

1985年1月21日傍晚七時,中環很多辦公室已人去樓空,街上人潮及車龍亦早已散去;不過,置地公司的主腦仍為高築的債台傷透腦筋,派員前往長江實業兼和記黃埔公司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商議轉讓港燈股權問題,最終,和黃決定以29億港元現金收購置地持有34.6%港燈股權,這是中英會談結束後,香港股市首宗大規模收購事件。

當年置地以比市價高31%以上的溢價購入港燈;現在和黃以6.4港元的折讓價(收購前一天市價為7.4港元)撿了置地的“便宜”———而購入34.6%的港燈股權。以市值計,李嘉誠為和黃省下4.5億港元,顯然要高對方一等。

當然,李嘉誠的收購之戰也有敗績,比如李嘉誠收購置地,就苦戰八年,無功而返。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間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和宣布以股8.95港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合占置地發行總股份的8.2%,所涉資金18.34億港元。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權,由原25%增至33%多,控股權已相當牢固。怡和“更勝一籌”的是協議中有個附帶條款,長江實業等華資財團在七年之內,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購入怡和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鬧數年之久的置地收購戰,就以這種結果降下帷幕。看好這場收購的證券界輿論界均大失所望。一些華文報刊在報道結局時,稱這是“一場不成功的收購”。有些英文報刊則稱這次戰役是“華商滑鐵盧”。但李嘉誠卻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不抱有買古董的心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應該說,經得起成功也經得起失敗,這才是英雄本色。

1977年是李嘉誠和他的李氏財團經過二十餘年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奮鬥,真正脫穎而出的一年。他大開華資吞並外資之先河:著名的“美資永高公司賬購戰”,以及力挫群雄,擊敗香港置地房地產公司,購得中區新地王的兩次戰役,成為使香港英資、外資驚詫不已而使中資興奮不已的熱門話題。

當時,位於香港中區地下的中環和金鍾站段,是香港中區最繁華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價高達1萬港元。如果能在這塊享有“地王”之稱的地皮競爭上奪標並成功地發展物業,不僅能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且奪標公司還可由此增強信譽且名聲大振。

早在1976年,李嘉誠就獲悉香港地鐵公司為購得中區郵政總局舊址地皮,曾與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鐵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現金支付,但是港府堅持用現金購買。於是既精通經營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誠,再次利用出售樓宇和發行新股的方式,集資數億港元現金,以打有備之戰。

不僅如此,李嘉誠還獲悉香港地鐵公司與政府達成有關九龍灣車廠及郵政總局舊址的批地協議:地鐵公司必須耗資近六億港元現金購地而急於使現金盡快回流的具體情況,提出一個將兩塊地盤設計成一流的商業中心和寫字樓相結合的綜合型商業大廈的建議,而且一反地產界隻租不售的常規。為了穩操勝券,李嘉誠還相繼拋出了兩個誘餌。其一是為了滿足香港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要求,長江實業主動提出提供現金做建築費;其二是將商業大廈出售後的利益由地鐵公司和長江實業公司分享,並且再超平時分紅各五成的常規,由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中環郵政總局舊址公開接受招標競投。素有“地產皇帝”之稱的置地公司,一度盛傳是奪標呼聲最高的公司。消息傳到長江實業,李嘉誠聽後淡淡一笑,說:“傳說總是傳說,到底名花誰主現在尚無法定論。”在這次“地王”公開招標競投活動中,香港地下鐵路公司先後收到30個財團以及地產公司的投標申請。

1977年4月5日,各家報紙以大標題報道:“長江擊敗置地,奪得舊郵政總局地段。”

“這塊平均地價每平方米一萬港元的‘地王’,早為大財團覬覦,卒為長江投得。據地下鐵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長江實業所提交的建議內列舉的條件異常優厚,終能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的發展權。”

李嘉誠終於力挫多家競爭對手,一舉擊敗一度呼聲甚高的香港地產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們譽為“長江實業擴張發展中的重要裏程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