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商場謀利厚黑學(2 / 3)

徊史卒險中記載,澠池道中有車載著瓦甕,堵塞在狹窄的路上。正趕上天氣寒冷,冰雪蓋路又陡又滑,進退兩難。天色將晚,公家的和私人的旅客成群結隊走來,數千車馬擁擠在後麵,毫無辦法。這時有一個叫劉頗的旅客,催馬趕來,問道:“車上的甕能值多少錢?”回答說:“七八千。”劉頗立即打開包裹取出銀子,全部將甕推到山崖下。不大一會兒,車載輕了能夠前進,後麵的車隊也喊叫著前進了。

劉頗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權衡利弊,當機立斷地采取行動,以小損換大益的行為,在當今社會也是十分需要的。

三、薄利也能厚謀

很多人也許聽說過啞巴賣刀的故事:啞巴由於無法叫賣,隻得坐在地上用刀一截截地切鐵絲,人們看到他的菜刀如此堅硬、削鐵如泥,便紛紛購買,一搶而光。

在19世紀末,英國北部裏茲市,有一個年輕人也是用類似的方式來售貨的,所不同的是,他並非天生的啞巴。

這個年輕人名叫馬克斯,是波蘭猶太人,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他的母親因為難產而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馬克斯是由他的姐姐撫養大的。19歲時,他已長成一名強壯的青年,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覺得不能再依賴家人生活了,必須自立自強。於是,在1884年,他毅然離開家鄉,隻身闖入英國碰運氣。

當他到達裏茲城時,已經身無分文了,而且語言不通。值得慶幸的是,這裏聚集了許多猶太人,他們很樂意接濟新來的本族人。有個叫杜赫斯特的猶太富商,專做批發百貨生意,他覺得馬克斯為人忠厚,卻因不懂英語,很難找到職業,便主動借給這個青年人五英鎊,要他做點兒小買賣維持生活。

當時,五英鎊可不算個小數目,馬克斯決定用這筆資本做小商販,剛好杜赫斯特是百貨批發商,取貨不成問題。

由於馬克斯不懂英語,售貨時不好討價還價,所有貨物清一色售價一便士,並打出招牌“不要問價錢,每件一便士”,以此招攬顧客。

他的經營方式也與眾不同,別人都是想盡量把手邊的貨賣掉,而馬克斯總是收集各種好貨色放在攤上,然後以同樣的價錢出售,並用開架的陳列方式,讓顧客任意挑選貨物。不久就樹立了品質優良、價格公道的形象,很多顧客都來光顧馬克斯的露天攤位。

兩年後,馬克斯的生意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又將“便士市集”開到約克郡和蘭開夏,聘請一批女孩子當售貨員,他自己則奔跑於各地。由於業務發展太快,馬克斯越來越感到資金與能力均不足以應付目前的形勢,要求批發商杜赫斯特與之合股,這時他所欠的五英鎊早已還清,對方已不再是債權人了。

杜赫斯特無意去做零售商,就把自己的理賬員斯賓塞介紹給馬克斯,斯賓塞投資300英鎊,加入“便士市集”合股人。

斯賓塞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具有相當的經營頭腦,在他的策劃之下,“便士市集”業務發展更加迅速。

到1903年時,“便士市集”及零售商店激增至36家,商店已經打出“馬克斯·斯賓塞”的招牌,在倫敦鬧市也設立了一家百貨店。

不久,斯賓塞和馬克斯先後去世了,身後留下了“馬克斯·斯賓塞”公司,以及那一套獨有的經營傳統———薄利多銷,物美價廉。

馬克斯的後輩們成功地繼承並發揚了這一傳統。

1972年,西夫勳爵就任該公司董事長,他向公司的全體員工說:“如果我們公司的商店賣的這些東西的質量達不到可供我和我的家人吃或穿的水平,那就不能拿出來賣。”

為了保持這種信譽,並且區別於其他零售商,他們給公司出售的商品都掛起了“聖·米歇爾”的商標。全公司的260多家分店中,清一色都是這個牌子的商品,而在其他的任何一家商店中,“聖·米歇爾”的商品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所以,馬克斯·斯賓塞公司的商店至今都不給顧客開發票,顧客退貨也無需發票,因為店方根本不會問你為什麼要退。

公司並不像大多數零售商那樣,從供應商手中購買成品,而是靠自己擁有的百名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與製造商合作,對商品設計、原料選擇、生產工序以及質量檢驗等方麵進行研究,按公司的要求進行生產,以確實保證“聖·米歇爾”商品的優越性。

他們都自豪地宣稱:“我們是第一家要求製造商生產消費者需要的產品,而不是他們生產什麼我們就進什麼貨的公司。”

馬克斯·斯賓塞公司對外從不靠廣告宣傳,但他們的聲譽和名望卻不告而知,在英國無人不曉。

一次,一個電視記者在公開場合采訪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問她的內衣從哪兒買的,首相說:“怎麼啦,當然是馬克斯·斯賓塞,人人都上那兒買東西,不是嗎?”

從事廣告業務20多年的廣告公司主席米勒認為,馬克斯·斯賓塞公司的名聲確實很響亮,這從廣告的角度是反常現象。其實,有了優質的商品,有了響亮的牌子,他們當然不需要花冤枉錢去做廣告了。

確實如此:倘若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你的商店川流不息,最有效宣傳方法就是口碑。隻有當口碑不能快速傳遞商品的動態時,才真正需要廣告。

一個多世紀以來,馬克斯·斯賓塞公司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擺脫了地攤集市和小本經營的地位,成為雄踞世界著名工商企業之列的大公司。

四、放長線釣大魚

在內地投資方麵,李嘉誠一貫持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策略,終於得到了回報。正所謂十年耕耘一朝收獲,李嘉誠終於以其誠心和耐心迎來了內地投資的黃金時期。

1992年4月27日至28日,江澤民、楊尚昆、李鵬等分別會晤李嘉誠。李嘉誠旋風般從北京飛赴汕頭,又急轉深圳。五月一日,宣布成立第一個在內地注冊的聯營公司,其決斷及辦事的高效令人驚歎。他一方麵投資深圳鹽田港,體現了自己的深謀遠慮;另一方麵,他在廣州興建73層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他還在上海投資60億建設貨櫃碼頭,與香港互為犄角,並成為亞洲首席私營貨櫃碼頭大王。另外,在上海、福州、重慶等地,李嘉誠投資房產及康居工程,名利雙收。而李嘉誠在內地投資最具爭議的項目是北京王府井的東方廣場。在這個項目裏,充分顯示了李嘉誠精明成熟的商業天分。

李嘉誠與郭鶴年於1992年聯手獲得王府井舊址發展權,新財團將在此興建特大型商業購物中心———東方廣場。

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放出風聲,表示可以考慮與外商合作王府井舊城區改造工程。一時間,香港大財團蜂擁而至,試圖分得一杯羹。誰都知道,王府井是首都最繁華、曆史最悠久的商業區,有如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銅鑼灣。試想過去在這些黃金地段,想找一間鋪麵都難如登天,現在競可望獲得以公頃計算的大幅土地租用權,當然令人喜出望外。據香港一位地產分析員稱,誰擁有王府井的一幅土地,誰就擁有了一座大金礦。而李、郭二人能如此神速辦理,是他們多年來在內地耕耘(捐贈與投資)的結果。由於他們亦曾在香港竭力鼎助中資(中信、首鋼、光大)打天下,所以現在已到了獲得回報的時候了。在當地政府的配合下,談判、簽意向書、拆遷、拔釘子戶等,李嘉誠解決起來舉重若輕,得心應手。

李嘉誠認為,在內地,土地價格與起樓造價的比例往往是1:10,而香港不少地段,卻正好倒過來。而大陸和香港合作的基礎是互補互利,港方的優勢是資金雄厚,大陸方則控有土地使用權、審批權。所以,一拍即合。通過雙方談判,可規劃建築總麵積14萬平方米的土地,由李嘉誠、郭鶴年兩人合作開發,並準備建成亞洲或世界一流的商業中心,從而奠定了李嘉誠在內地的龍頭老大地位。

五、“借腦生財”謀廣利

一個人的智力是有限的,因而借助於參考他人的意見;一個企業的技術也是有限的,因而要借助於吸收其他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成果,鬆下幸之助將此形象比喻為“借腦生財”。

1952年,日本鬆下電器公司與荷蘭菲利浦公司就有關技術合作問題進行商務談判。菲利浦公司提出技術使用費的提成率為銷售額的7%,鬆下幸之助先生經過艱苦的鬥爭,把提成率壓低到4.5%,但菲利浦公司又提出新的要求作為提成率優惠的條件:專利轉讓費定為55萬美元,並且必須以總付形式一次付清。當時鬆下電器公司的資本總額不過五億目元,而55萬美元相當於兩億日元!這筆技術轉讓費對鬆下公司來說的確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對方的要求、條件能否接受呢?妥協和退讓值不值得做呢?鬆下幸之助感到極度的猶豫。合同文本是由菲利浦公司擬就的,其中的違約和處罰條款的訂立也都有利於菲利浦公司。鬆下幸之助在形勢對己不利的情況下考慮到了“假人之手,從中漁利”的策略:如果做些妥協、退讓,接受對方的條件和要求,付出這筆錢,對鬆下公司的發展,對日本電子工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因為接受了條件和要求,就可以利用對方的技術專利,為自己生財,這叫“借腦生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