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與人為善,大厚無形(3 / 3)

就算是張英曠達忍讓,如果葉家人不予理睬,那條巷子也就隻有三尺寬。三尺寬的巷子,也總是一條通道,通則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卻有點兒不夠完美。完美是感覺出來的,六尺不比三尺寬多少,但如果人們置身其間,會發現這是一條多麼寬的人間道路。互相忍讓,天地才會更寬廣啊!

“讓他三尺又何妨”———說得真好!試想,如果當初張英不是勸說家人退讓,而是借勢壓人,或慫恿家人與對方抗爭,那結果又會怎麼樣?由此可見,寬容豁達,不僅僅是為官之道,更應該是我們的為人之本。

現實生活中,親朋鄰裏同事之間,有時也會因一點小摩擦便互不相讓,有時甚至橫刀相向。但試想一下,與我們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麼呢?在永恒的時間麵前顯得多麼脆弱和不堪一擊!

但願人與人之間多一分理解和寬容,少一分衝動和遺憾!

“讓他三尺又何妨”———當你麵對矛盾與摩擦時,不妨想想這話,它會幫你做出理性的選擇!

讓人三尺並不是一種懦弱的表現,鄰裏之間,要和睦相處,該讓的時候就讓一下,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太斤斤計較,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後果。下麵這個例子就是因為鄰裏糾紛而引發的流血事件,本來無足輕重的小事,因為雙方的太過計較,最終導致了兩個家庭的破裂。

清明過後正是棉花播種的季節,而導致無棣縣餘家巷鄉後張倉村村民張景義與張景奎爭執的那二分耕地的歸屬問題至今尚未解決。自去年始本是相鄰的兩家,因地界偏差問題產生矛盾,雙方各執其辭,互不相讓。

這天張景義帶著家人在那二分地裏剛播下棉種,張景奎即率全家趕來製止,雙方由爭吵發展到毆鬥。先是拳打腳踢,後升級到棍棒相加、鐵鍁舞動,並最終以張景奎被鐵鍁鏟中頭部致死而告結。而張景義之子張中超也因故意殺人罪被依法逮捕。一場毆鬥雖然讓當事人解了一時之氣,卻讓兩家都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兩個原本幸福的家庭也隨之破碎了。

想想當初僅僅為了爭那二分耕地,卻以生命作償,這結局是雙方始料未及的。也許當初雙方要爭的確是那二分耕地,而後來卻僅僅是為了出一口氣,兩家的宗旨都是不向對方低頭,不在人前失麵子,使得矛盾一再升級。想一想,那種“不蒸包子蒸(爭)口氣”的心態曾讓多少人因鬥氣而喪失理智,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見到同事之間、鄰裏之間和夫妻之間,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情,引起爭端,以至於惡言相向,拳腳相加,甚至於訴之法庭,到最後兩敗俱傷。旁觀者都會為之惋惜,認為這樣做太不值得。其實,隻要當事人冷靜下來,理智地對待,有一點寬容精神,再大一點的事情也會化幹戈為玉帛的。“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

四、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生活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是人生的幸福,會使你忘卻煩惱,忘卻痛苦。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風的作用把痰刮到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了,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麵巾紙要擦去小夥子褲子上的痰,但小夥子惱怒地不肯讓她擦去痰,並聲言:“你給我舔去!”女子再三賠禮:“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他執意不讓她擦,就是讓她給舔,這樣爭執下去,街上圍上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打哨鬧著、笑著,但見女子怎麼“對不起”也不會使小夥子原諒,非讓她舔去不可。最後惹得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道:“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陣拳腳,但看他被踢翻在地不知東南西北,等站起來找那女子時,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無影無蹤……

不給別人留台階,最後自己也會沒有台階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人留個台階,也是給你自己留條退路。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才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隻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為人處世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旋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另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這卻也是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回來。

在日常生活中,厚黑學提醒人們: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你。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並不是很難,而且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後果,這將對你自己造成傷害。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即使在別人理虧時,你在理已明了的情況下,放他一條生路,他也會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你為敵。這是人的本性。況且,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變化卻很大,若哪一天兩人再度狹路相逢,屆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麼對待你呢?得理饒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於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得“糊塗”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開悟了。他走回住處,眼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變。也許有人認為克製忍讓是卑怯懦弱的表現,其實,這正是把問題看反了。古人說得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才是真正的英雄。隻有頭腦簡單的無能之輩,才會為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而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才正是心胸豁達、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應具備的高貴個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