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牙還牙,以黑反黑(1 / 3)

一、以強對強以暴製暴

性格強硬型的人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蠻橫不講理的人;一是智勇雙全、藝高膽大的人。這兩種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在群體中樹立起了不好惹的形象,相比較而言,都較少受氣。

“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這是人們在世代相襲的人際鬥爭中演繹出的至理名言。它告訴人們,這“硬”的,“愣”的,“不要命”的,都不是省油的燈。我們俗稱的“愣頭青兒”、“刺兒頭”、“潑皮無賴”等皆屬此類。他們依仗自己拳大胳膊粗,似乎腳一跺,一方地皮就不敢不響,說起話來腔調也比別人高八度,動不動橫挑鼻子豎挑眼,捏拳斜眼從鼻子裏哼出一聲:“怎麼,不服?你小子敢跟老子試試?”自然,明智的人此時會念念不忘老祖宗的遺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好漢不吃眼前虧。”“我鬥不過你,惹不起你,可躲得起。”

是的,這種肆意尋釁的無賴之徒,你縱然有一萬個理,他那拳腳哪容你講理去?此乃一種“強硬”,是一種極淺層的、低層次的硬,在社會低層次的群體中,非常吃得開。

這種類型的人,在他的一方寶地上,天王老子第一他第二,倒是不吃虧、不受氣。但未免給別人施氣太多,眾叛親離,左鄰右舍如躲洪水猛獸,巴不得他暴死。

這種動不動就和人玩命的無賴之徒,無人格之尊,無信義可言,無原則可循,無道理可講,貌似硬氣十足,實則色厲內荏。有朝一日碰到茬上,硬對硬叫起真兒來,他會不惜五尺之尊,厚顏無恥地趴在地上稱孫子。更有甚者,若對方是一位俠風義骨之士,在凜然正氣的威脅之下,這些平日裏趾高氣揚的“爺”立時會矮掉一半,其硬氣更在不知不覺問已散到九霄雲外,隻剩一副空空的臭皮囊。如果作惡多端,積怨已深,此時便會四麵楚歌。如《水滸》中被魯智深大打出手的鎮關西,強搶楊誌寶刀不成反送自家性命的沒毛大蟲牛二等等,都是這類人物。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難遇到這等貨色的人物。

這種強硬之人,是糞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萬萬不可效仿而貽誤終身!這是人們對“性格強硬”理解容易出現的一大誤區。

孔老夫子曾告誡後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的,我們自己不想受氣,也不要施氣給別人。我們講性格強硬不受氣,要的是堂堂正正的硬氣,講的是有理有義的浩然正氣。硬氣猶如一把隨身佩帶的寶刀,為的是保護自己,維護正義,擊退邪惡,而非為虎作倀,亂傷無辜。

這種強硬型的人,善於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抓住其中的道理,其行為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他占據正義的一方,理直氣壯。他不是拳大胳膊粗的貌似強大,不是恃強淩弱的無賴之徒。他的威力來自於正義而英勇的氣勢,來自於其人格的強大威懾力量。這種人,是無賴和邪惡的克星。他們喚醒的往往是人們的自尊、自信和良知,是一種人格的尊嚴和無畏。

這種強硬型的人,在自己的群體中為人尊敬,一般不會受氣。他不會向困難低頭,不會向惡勢力折腰,即使受到侵害也能妥善處理、化解。因此,較少受氣。此之謂:得道多助。

大多數人之所以不敢表現得硬氣十足,並不是他們是非不分,更不代表著他們支持邪惡。隻是人們在做事情之前,總要掂量一下,怕付出代價。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明知對方缺乏正氣,也不敢站出來抗爭。而強硬型的人則不同,他們處世是非分明,原則性強,善於利用有利因素,這正是強硬型人的力量所在。

性格強硬的人處世時是否都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不是動不動就捋起袖子指鼻子罵娘、以硬碰硬?其實,強硬是骨子裏蘊含的內在素質,外化為行為並不是粗聲大氣,魯莽行事,鋒芒畢露,也不是得理不饒人,鬧個天翻地覆。不受氣是為了解決矛盾,而不是在於製造矛盾,擴大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情況下不宜用硬碰硬的方法。強硬也存在一個策略問題,應該適度選擇。強硬不等於蠻橫,不等於魯莽,更不等於以硬碰硬。

性格強硬是一種不好惹的形象,這種強硬的形象一旦樹立起來,就會變成一種“勢能”和威信,可以收到一勞永逸的效果。聰明的人不僅僅拘泥於敢打敢鬧,而是善於“蓄能”,把這種能量轉化為內在的東西,隻在必要的時候才表現出強硬的姿態,畢竟一個人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對付別人上,多數人都有更重要的正事要去做。

二、將計就計見機行事

有次孔文舉以自己的祖先孔仲尼曾經拜李元禮的祖先伯陽為師的事,得出“我和您老是老世交了”的妙答,得到了眾人的誇讚。太中大夫陳韙聽了心裏非常忌妒他,想當眾對孔文舉羞辱一番,他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

孔文舉聽後應聲說道:“想必您小時候很聰明吧。”他的這一回答,弄得陳韙非常難堪。

孔文舉回答的高妙之處,在於很好地利用了“借力打力”原理。陳韙冷不防打來一拳,力道是“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愚笨”。你用什麼方法打我,我也用什麼方法打你,孔文舉正好借這個力道反擊陳韙:“想必您小時候很聰明吧。”潛台詞是:“難怪你現在這麼愚笨!”

依照同一邏輯借力打力,常會使惡意進攻者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裏,結局隻會把自己弄得更狼狽。

還可以把借力打力的原理應用到讚揚別人的地方。

謝仁祖還是幼年時,父親謝錕就常領著他會客。那時謝仁祖已顯示出奇異的悟性,已經自居於名流之中,大家都很讚許他,說他“年紀雖小,也是座中顏回”。

謝仁祖說:“座中如果沒有孔子,怎麼能識別顏回?”———你們誇我,我也“借力打力”誇誇你們,你們不是說我是很有學問的顏回嗎?那你們都是顏回的老師孔子,學問遠在顏回之上!一人發一頂高帽子,發得順理成章,使之變成一場皆大歡喜的局麵。生活中要善用“將計就計”的策略,其實,將計就計也是一種借力打力的策略。

曹操率領大軍討伐張繡,把張繡的軍隊圍攻在南陽城內。張繡把城門封住,堅守不出。曹操不急於攻城,而是繞著南陽城觀看了三天。三天過後,曹操命令士兵在城西北角上堆放幹柴,而且召集全部軍隊,揚言在那裏攻城。

張繡有一個謀士賈詡,他在城上看到此景,便對張繡說道:“我已經知道曹操的用意了,我們可以將計就計。我在城上看見曹操繞城觀察了三天。他看城東南角磚土的顏色有新有舊,參差不齊,設置的障礙物也多半損壞不管用了,因此就想從這裏進攻,可他表麵卻向西北角堆積幹柴,故意製造一種假象,想騙我們調兵去西北角。他們一定會乘夜色從東南角向我們進攻。”張繡問道:“那該怎麼辦?”賈詡說:“這事好辦。明天可以讓身強力壯的兵士,吃飽飯,全部輕裝,隱藏在城東南角的房屋內。然後讓大批百姓扮成士兵,防守西北角。我們隻管讓曹軍從東南角登城,等他們進城時,一聲炮響,伏兵齊出,定可活捉曹操。”張繡覺得賈詡的意見非常有道理,於是就采納了他的這種方法。

曹操也讓人暗地打探城內的消息,暗探報告說張繡把全部主力都撤回西北角去,東南角十分空虛。曹操聽了非常得意,說道:“他們中計了!”於是便命令士兵暗中準備好鐵鍬、鐵鉤和其他爬城器具。曹軍的軍隊白天隻進攻西北角,到了深夜二更時分,卻從城東南爬上城牆。等到大批曹軍都入城時,隻聽一聲炮響,張繡伏兵四起,曹操立即撤退軍隊。張繡的軍隊奮力追殺,最終把曹軍給打敗了。這個故事說明了將計就計這個策略是多麼的重要!

所謂“借力打力”,古人留給我們太多有用的東西。換個角度思考,這張牌豈不也是我們手中的一張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妄圖在中途島與美國海軍展開激烈的角逐,將美軍逐出太平洋,而且還擬了一份作戰計劃書。但是美軍情報機關截獲並破譯了日軍的密碼,然後針鋒相對地製定了殲滅日本海軍的行動計劃。就在日、美海軍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戰爭部署時,發生了一個意外。美國芝加哥的一家報紙不知通過什麼方法獲得了美國海軍的行動計劃,並把它當作獨家新聞刊發在報紙上。美國情報機關和日本情報機關知道後都大吃一驚,隨後馬上將這一情報報告給各自的領導人。

羅斯福得知這一情報後也大吃一驚,如此嚴重的泄密,其後果不堪設想。但是羅斯福在驚詫之後又馬上冷靜了下來,他認為:假如對這家報紙興師問罪,必然會把日本人驚動起來,日本人立刻就會取消中途島的作戰計劃,更為嚴重的是,日本人會警覺起來,對他們自己“密碼”的可靠性發生懷疑,倘若日本人“更新”他們的“密碼”,美國情報機關就等於徒勞無功,隻得重新開始。

最終羅斯福采取的政策是:隨便他們怎麼說,假裝不知道這件事。

羅斯福這一“糊塗”,日軍首腦也跟著“糊塗”起來,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美國人是在使詐,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破譯日本的密碼。所以,日本軍隊不僅沒有結束中途島大戰的計劃,而且連密碼也沒有更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