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與人為善,大厚無形(2 / 3)

呂不韋設法見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通過她把寶物獻給華陽夫人。呂不韋又在華陽夫人麵前大誇異人在趙國如何賢明,如何廣交賓客,並且特別強調異人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一提到太子和夫人就眼中流淚。華陽夫人被打動了,對異人產生了好印象。

呂不韋又讓華陽夫人的姐姐說動華陽夫人,並預先準備了一套說辭,針對華陽夫人的心病,層層深入。華陽夫人的姐姐勸說華陽夫人:“我聽說,女人靠姿色得寵,到了紅顏衰殘時,受到的寵愛就會淡薄。隻有趁受寵之時,確立自己的兒子為王位繼承人,即使丈夫去世之後,自己也不會失勢。現在夫人侍奉太子,非常受寵,可惜沒有兒子。何不趁機在眾位公子中物色一個既能幹又孝順的立為繼承人,並認他為兒子呢?這樣,你丈夫在世時,你受到尊重,萬一丈夫死後,你認的兒子繼位為王,你終生也不會失去權勢。如果不抓住目前你受寵的時機奠定牢固的基礎,等到寵衰色退時,即使你想說一句話,恐怕也沒人聽你的了。現在異人本事大,而且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照常例是不能立為繼承人的,他的生母又不受寵愛,現在他主動來投靠夫人,你如果立他為繼承人,他會感激不盡,夫人你在秦國的地位便永遠不會動搖,你一輩子都能在秦國受到尊重。”華陽夫人被說動了。

華陽夫人侍候太子安國君時,便主動提出讓異人做繼承人。她流著淚說:“我有幸能到後宮充數,不幸沒有兒子。希望能把異人立為繼承人,讓我將來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華陽夫人的請求,與她刻玉符為憑證,立異人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不斷送錢財給異人,並聘請呂不韋任異人的老師。

異人回到秦國去見華陽夫人時,呂不韋知道華陽夫人原籍楚國,便讓異人穿楚服進見。華陽夫人見了異人非常高興。當場讓他改名為子楚。不久,子楚作為安國君的繼承人這個消息便在諸侯國中傳開了。

呂不韋在邯鄲養了一個美貌的歌舞姬。這個女人已經懷孕。一天,子楚到呂不韋家喝酒,見到她後,便為呂不韋敬酒,要求呂不韋割愛。呂不韋把她送給子楚。子楚把她立為正夫人,後來這個女人生下一子,取名政,他便是後來的秦始皇。

秦昭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2年),秦趙關係緊張,趙國想殺掉子楚。子楚和呂不韋商量,用五百黃金賄賂看管子楚的官吏。子楚逃進秦軍中,回到秦國;次年,秦昭王死,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當了王後,子楚成為太子。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安國君登上王位剛三天就死了,子楚繼位,他被稱為秦莊襄王。按照子楚與呂不韋當初的契約,呂不韋任丞相,封為文信侯,擁有河南十萬戶食邑。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由其子嬴政繼位為王,他後來被尊為秦始皇。

嬴政尊奉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從秦莊襄王繼位到嬴政22歲親政以前,秦國的軍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注重起用老臣宿將,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穩定國內統治秩序。任相之初,他委國事於大臣,並不獨攬大權,注意起用秦昭王以來的一些老臣宿將,如老臣蔡澤因受人攻擊,被迫告老稱病,呂不韋請他出山,參與朝政。王齙、蒙驁這些昭王的名將也被呂不韋委以重任,發揮才幹。

呂不韋還招收和選擇人才,而這又給他帶來了成功。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強調舉薦賢人的作用:“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他自己提拔了一些傑出人才,如李斯、甘羅。12歲的甘羅因有奇才,被呂不韋破格重用,為秦立大功。

呂不韋任相期間,滅東周、伐三晉,屢戰屢勝,兼並了大片土地,為秦王嬴政最後消滅六國做好了準備。後因“繆毒事件”,呂不韋被秦王嬴政罷去相位,隨後呂不韋被流放蜀地,服毒自殺。這些都是後話了。

呂不韋由一個普通的商人而躋身權力頂峰,在這裏麵有許多因素,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幫助了秦國落難公子異人,異人返秦後繼承了王位,反過來回報了呂不韋。盡管呂不韋當初幫助異人純粹是出於政治投機,但其客觀效果卻不能否定。要不然,富商千千萬萬,卻極少有人能像呂不韋這樣縱橫馳騁政壇。

呂不韋因幫異人,而兩任秦國丞相,主持朝政,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麵為秦統一中國準備了有利條件,打下了基礎。他的這種為人處世是成功的,特別是就他個人來說。而現在的人們如果也能夠如呂不韋那樣,用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手段去幫助獨特的人,也會有收獲的。

親和疏是人際關係中無時不有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是糾纏在各種各樣的親疏關係的矛盾之中,而辯證地協調好各種關係,你就會生活愉快,工作順利;反之則矛盾重重,大小瓜葛,種種糾紛,冤冤相報。在親疏關係上,厚黑學的觀點是要做到順其自然。首先要確定親疏標準,而後視其情況,當親則親,當疏則疏,不要著意於人際關係中謀求點什麼。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太功利了。古人擇友極重投契。今人的處世觀念與古人當然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交友重誠重真,注重道義相規、忠難相助,注重擇賢而從的精神,到什麼時候也是值得推崇的。以利害為基礎的友誼不可能長久,欲得反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交友本是人生雅事與樂趣,切不可把它作為謀取財利的手段,否則很可能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人們幾乎每時每處都要同大大小小握有權力、擁有勢力的人接觸、打交道。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和諧,就是不以權勢大小來決定與之親、疏、遠、近。親權勢者,疏無權無勢者,那是勢利眼。親權勢大的,疏權勢小的,等於從中挑撥,必導致權勢相爭。兩者取其中,“公事公辦”,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也不要把精力和心思花費在研究某某“背景”之上。以權勢視其親疏,實則是親一時,疏一世。凡是這樣“套”來的親,沒有長久的,硬“攀”不親。因為權勢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無常的,那麼以此為籌碼的親疏一定不會長遠,所以真正做到不趨不亦,不以權勢為標準來決定親疏遠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禪”透了,想開了。

不以權勢作為取舍標準,不等於見官就躲,敬而遠之。不要以權交友,也不必見官就退避三舍。比較恰當的態度是順其自然,當親則親。

三、量寬福厚,器小祿薄

厚黑學認為,量寬福厚,器小祿薄。古人曾說,一個人“無遠視、無卓見、無氣節、無篤實、無文雅”的原因,在於“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慎而戒之,戒躁、戒畏、戒欲、戒言、戒勇,是為策略”,這樣就會達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境界。

一個人的名望、地位能代替,而一個人的舉止氣質則不可以代替。荀子告訴人們,長者的風範是這樣: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寬敞,麵色溫和,莊莊重重的,嚴嚴肅肅的,寬寬舒舒的,大大方方的,開開脫脫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蕩蕩的。張英有長者的風範,“千裏來信為堵牆”之事,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傳說。俗話說:“若要好,大讓小。”對一些小事或意氣之爭聽而不聞,付之一笑,有這種氣度,就顯示出君子的風度來。

康熙年間的某一天,一騎快馬跑進宰相府。並不是天下出了什麼大事,宰相張英收到一封來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來,他們家與鄰居葉家發生了地界糾紛。兩家大院的宅地,大約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自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宰相大人,官府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隻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隻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麵麵相覷,莫名其妙。隻見張大人拿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裏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後來一合計,確實也隻有“讓”這唯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著。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讚張英和他的家人的曠達態度。

他家宰相肚裏能撐船,咱們也不能太落後。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葉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從此,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葉家的一半。這條一百多米長的巷子很短,但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很長。張英乃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權勢顯赫,如果在處理自家與葉家的矛盾時,稍稍打個招呼,露點口風,肯定會發生自下而上的傾斜,葉家肯定無力抗衡;再進一步,要是通過地方政府,不顧法律,搞行政幹涉,葉家更會吃不了兜著走。這樣,有形的尺寸方圓的土地是到手了,產業是又龐大了,要是遇上今天經營房地產的主兒,保不準給他家掙回十個張家大院,但無形中準會失去許多東西。倒不隻葉家這樣的朋友,餘波或許會從桐城一下子震蕩到京城,京城裏的影響可大著昵!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