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處世有道,軟硬兼施(3 / 3)

第12兵團司令官雷萬霆調任他職時,蔣介石召見了他,蔣介石說:“令堂大人比我小兩歲,快過甲子華誕了吧!”

雷萬霆一聽:眼淚都快流出來了,激動得聲調顫抖著說:“總統日理萬機,還記著家母生日!”

蔣介石說:“你放心去吧!到時我會去看望她老人家,為她老人家添福增壽。”

雷萬霆自然死心塌地成了蔣介石的心腹。

當杜聿明在徐州為蔣介石打仗賣命時,蔣介石從小本子上查到杜母的生日,他立即命令劉峙在徐州舉行為杜母祝壽的儀式,同時又令蔣經國親赴上海,為杜母送去十萬元金圓券的壽禮,並且在上海舉行隆重的祝壽儀式。這個消息傳到徐州,杜聿明十分吃驚,這不僅是因為蔣總統記得其母的生日並親自派人祝壽,而且因為陳誠去台灣療養,蔣介石才批五萬元金圓券。蔣介石如此厚待杜聿明無非是讓杜聿明為他拚命死戰。

人都是有感情,要臉麵的。我們尊重人才就要尊重人的感情,不要傷害人的感情。一個人的感情受到了傷害,要比他身體受到傷害更難治愈。傷害了一個人的感情,就永遠失去了一個朋友。正確的做法是恩威並重,嚴愛結合。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明智的人都是懂得恩威並重的重要性在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人,讓他人更信服自己,讓人際交往更順暢。

四、柔不一定弱剛不一定強

在社交處世中,遇到對你敵對的人,當然應該泰山壓頂,一舉全殲,但是如果敵人過於強大呢?以硬對硬,猶如以卵擊石。俗話說滴水可以穿石,柔竹能敵強風。不妨來個“纖細陰柔之術”。何謂“纖細陰柔之術”,其術“纖”為表,而思慮之“細”在其中,“柔”為表,而行事之“陰曲”在其裏。心細如絲,方能防欺絕奸;行事曲折隱秘,才能出人意料。

柔弱之水可變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鑿岩穿石,水滴石穿。可見柔並不等於弱,剛也並不一定等於強,關鍵在於人怎樣去利用它,怎樣恰到好處地利用它。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於危難之間。因此,“柔”往往是弱者的護身符。

春秋魯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晉國君主晉襄公死了,太子年幼,諸大臣各自保薦不同的王子。其中,有兩個人勢力最為強大,競爭最為激烈。趙盾想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而賈季則想立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樂。當時兩公子都不在晉國。賈季派人去陳國接公子樂回晉,他動作迅速,走在了趙盾前麵。趙盾即派人悄悄在半路把公子樂截殺了。公子樂死了,趙盾從容不迫地派人前往秦國去迎接公子雍回晉。

公子樂已死,公子雍似乎已坐定晉國君位無疑。襄公夫人穆贏作為一個軟弱婦人,隻能看著年幼的太子就要失去繼承君位的權利,而且很有可能遭遇暗算。於是,她使出了哀兵之計,力圖以柔克剛。

每次群臣朝會議事,穆贏就抱著小太子在朝堂痛哭,說:“先君到底在哪一點上有過失?年幼的太子有什麼罪?太子雖然還小,但總也還是先君親自冊立的,難道誰說廢就可以廢嗎?”她往往掩麵長泣,太子年幼,見母後傷心流涕,也跟著放聲大哭。到傷心處,母子抱成一團,泣聲如訴,場麵甚是淒涼感人。群臣即使不以為然,但次數多了竟也開始逐漸地有了做賊心虛的感覺。

穆贏還經常在散朝後抱著太子去趙盾家裏,以情動之,說:“先君倚重您,臨終之前抱著這個孩子把他托付於你。先君的殷殷叮囑,無盡的信賴,擔心而又滿懷希望的目光,妾身都還清清楚楚地記得,您難道就忘了嗎?先君擔心太子年幼,但因為您那麼懇切地答應照顧太子,他也就放心地去了。而今您卻要廢黜太子,您難道不想一想先君對您的厚待和重托嗎?丈夫豈可不忠君?丈夫豈可不守信?百年之後,您打算如何去見先君呢?而且,太子何辜啊!”趙盾一麵於情不忍,一麵擔心這樣下去會鬧得人心惶惶,國內將不得安寧,而且會讓自己失去人心,自己擁立的新君也將失去人心,那樣豈不是得不償失。於是他與群臣商議,派軍隊去攔截秦國護送公子雍的軍隊,不讓公子雍進入晉境,仍然立太子夷皋為君,就是晉靈公。

中國曆史上的許多以“柔道”處世,以“柔道”治國的成功事例,早已證明“柔道”比“剛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為利久遠之特點,更是“剛道”所遠不及的。

在中國曆史上,能夠自始至終地貫徹“柔道”的厚黑之人,當數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可以說他是以善用“柔道”而取得巨大成功的開國皇帝。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其父劉欽是南頓縣令,在劉秀九歲時病故。此後,劉秀與哥哥劉演被叔叔收養。兄長劉演獨有大誌,好養俠客,而劉秀卻好稼穡傭耕。

劉秀思慮縝密,言語不苟,與人相交,也不記小怨,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在他28歲的時候,因王莽的“新政”不得人心,加上天災人禍,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尤其是綠林、赤眉兩支起義軍,聲勢浩大。在這種風起雲湧的形勢下,劉秀借南陽一帶穀物歉收,與兄謀劃起義,得眾七八千人。

劉秀起義後,逐漸與當地的其他起義軍會合,一度並入綠林軍。公元23年2月,綠林軍為了號召天下,立劉秀的族兄劉玄為帝,年號更始,綠林軍的勢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以致王莽“一日三驚”。

可是,昆陽之戰後,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裂,劉秀的哥哥劉演被殺。因為劉秀兄弟的威名日盛,遭到另一派起義軍將領的嫉妒,加上劉秀的哥哥當初曾反對立劉玄為帝,正好借此進讒。後來這些將領借機殺了劉秀的哥哥。劉秀當時正在父城,聽到哥哥被殺,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場,立即動身來到宛城,見了劉玄,並不多說話,隻講自己的過失。回到住處,逢人吊問,也絕口不提哥哥被殺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飯,與平時一樣,毫無改變。劉玄見他如此,反覺得有些慚愧,從此更加信任劉秀,並拜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其實劉秀因為兄長被殺而萬分悲痛,此後數年想起此事還經常流淚歎息,但他知道當時尚無力與平林、新市兩股起義軍的力量抗衡,所以隱忍不發。後來,劉玄定都洛陽以後,派劉秀以大司馬身份去安撫河北一帶。劉秀以寬柔的“德政”收攬軍心,很少以刑殺立威,這一點,在收編銅馬起義軍將士時表現得最為突出。當時,銅馬起義軍投降了劉秀,劉秀就封其渠帥為列侯,但劉秀的漢軍將士對起義軍很不放心,認為他們曾遭攻打殺掠,恐怕不易歸心。銅馬義軍的將士也擔心不能得到漢軍的信任而被殺害。在這種情況下,劉秀競令漢軍各自歸營,自己一個人騎馬來到銅馬軍營,幫他們一起操練軍士。銅馬將士議論說:“肖王(劉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們,我們怎能不為他效命呢?”劉秀直到把軍士操練好,才把他們分到各營。銅馬義軍受到劉秀的如此信任,都親切地稱他為“銅馬帝”。

劉秀實行輕法緩刑、重賞輕罰的政策。他認為:“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嚐聞功臣地多滅亡者。”於是,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達六縣之多。至於罰,非到不罰不足以毖後時才罰,絕不輕易殺戮將士。在中國曆史上,往往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但東漢的開國功臣卻皆得善終。

劉秀“柔道”興漢,少殺多仁,跟著這樣的主子,他的臣子們好像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其實,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劉秀本人,在群雄逐鹿中,靠著這些人,擊敗所有對手,最後問鼎中原。

柔並不等於弱,剛也並不一定等於強,關鍵在於人怎樣去利用它,怎樣恰到好處地利用它。可是,不論在曆史上還是現實中,剛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為主,寓剛於柔,其表現方式往往就是“柔道”。“柔道”是為人處世的最佳方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