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頭的椽子先爛是自然而然的事嗎?在客觀世界中,類似的事情很多,隻是人們已經司空見慣罷了。在社會生活中,這類事情也是屢見不鮮。我們在工作、學習中或多或少地都會嚐到“出頭的椽子先爛”的滋味,恐怕也都是受害者。君不見,有的人工作成績突出受到上級的表揚獎勵。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上級表揚和肯定一個人的工作是要引導大家向他學習。但事與願違,這種表揚獎勵往往搞得這個人很尷尬。風言風語、冷嘲熱諷會隨之而來,甚至有人還會顛倒黑白向受表揚的人施放冷箭、潑髒水。搞得誰也不願意再出頭,隻能是隨大溜得過且過了。
嫉賢妒才,幾乎是人的本性。願意別人比自己強的人並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會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難。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古人稱:“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風,則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做學問做官時,隻要以“謙”字鋪路,你就會在人際關係上做到遊刃有餘,將來才會對自己、對社會盡到責任,才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功。而妄言輕人即使才華橫溢也難以成就大業。
中國古語稱:“美好者,不祥之器。”意思是事物過於完善美好了,必定會帶來毀滅的結果。古人曾反複告誡世人,要防別人嫉妒之心,無論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這才是立身之本。在這一方麵,唐朝的名臣李義琰就是榜樣。
李義琰曾為唐朝宰相,他的住所沒有像樣的房舍,他的弟弟為他買了建房的木料。李義琰知道這件事後,對弟弟說:“讓我擔任國家的宰相,我已經感到非常慚愧,怎麼可以再建造好的房舍,從而加速罪過和禍害的到來呢!”其弟說:“凡是擔任地方丞、尉官職的,尚且擴建住宅房舍,你位居宰相,地位這麼高,怎麼可以住在這樣狹小低下的宅舍中呢?”
李義琰回答:“人們希望中的事情很難完全實現;兩件事物不可能同時光盛。已經處在顯貴的官位,又要擴展自己的居室宅舍,如果不是有美好的品行,必然遭到禍害。”他最終沒有答應建房。後來,木料也腐朽了,隻好扔掉。房子雖然沒蓋成,但謙遜的美德已經養成了,自己的地位也穩固了,這樣的策略當然更高明。
同樣地,曾國藩也懂得這一點,在家中更以簡樸而著稱,妻子和兒媳雖貴處於相府之尊,仍然紡織勞作,這不是模仿李義琰的所為嗎?曾國藩之所以以“謙”為立身之本,還有一層深意,那就是為了提防朝中的政敵借題發揮,使自己在如日中天之時被人抓住把柄,槍打出頭鳥,因小失大。而在這一方麵,古代可是有例在先的。
大凡君主和統治者沒有誰希望自己的下屬高明過自己的,而鋒芒畢露之人就不免要為自己的下場負責了。三國時的楊修就是如此。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園,造成後,曹操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隻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隻有楊修說:“門裏添個‘活’字,就是‘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闊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曹操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翻譯”出來時,嘴上不說,心裏卻已經開始妒忌楊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餅,曹操在盒上寫了“一盒酥”三字便放在一邊。楊修看見後,竟招呼眾人把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知道後便問為何這樣,楊修回答說:“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楊修了。
後來,劉備攻打漢中,曹操親率40萬大軍迎戰,於漢水對峙日久,曹軍進退兩難。一日,廚師端來雞湯,曹操正若有所思,見碗底雞肋,心有所感。這時夏侯入帳請教夜間號令,曹操順口說:“雞肋!”於是,“雞肋!雞肋!”的軍令便在軍中傳開了。楊修聽到這個號令後,便命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夏侯聞訊一驚,忙把楊修請到自己帳中詢問,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不舍。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仔細一想,覺得很有道理,也命令軍士打點行裝。曹操聞訊,不由暗歎楊修的心計,殺楊修之心更甚,於是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斬了。
曾國藩深通文韜武略,也深知功名靠不住其害無窮。所以他“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成為中國近代少有的“內聖外王”的典範。他反複囑咐兒子曾紀澤要謹慎行事,甚至不讓大門外掛相府、侯府這樣炫耀的匾額。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屍位素餐,或者請求致仕,主要就是收斂鋒芒,低調做人,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啊!所以古人說:“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莫甚於飾才。露者,不藏其所有也。飾者,虛剽其所無也。”人的名氣一大,流言便會滿天飛,稍有不慎,必將惹下大禍。在名利場中,要防止盛極而衰的奇災大禍,必須牢記“持盈履滿,君子競競”的教誡。“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語。欹器是古人裝水的一種巧器,呈漏鬥狀,水裝了一半它很穩當,但裝滿了,它就會傾倒。撲滿是盛錢的陶罐,它隻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為取其錢而被打破的命運。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居官要時時自惕,時時處處謹慎,切勿不留餘地。越是處權勢之中,享富貴之極,越是要不顯赫赫奕奕的氣派,收斂鋒芒,以保退路。在官場熱鬧處要能留一雙冷眼,避免無形中的殺機。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心裏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輕人,總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使人家知道你是個不平凡的人。想讓全世界都知道,當然不可能,使全國人都知道,還是不可能,使一個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麼至少要使一個團體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他人知道自己,當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隻有從言語行動方麵著手,於是便容易露出言語鋒芒,行動鋒芒。
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細細看看周圍的同事,若是處世已有曆史、已有經驗的同事,他們卻與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塵”、毫無棱角,言語發此,行動亦然。個個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誰知他們的才能頗有位於你上者;好像個個都很訥言,誰知其中頗有善辯者;好像個個都無大誌,誰知頗有雄才大略而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不肯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鋒芒,便要得罪人,被得罪的人會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行動鋒芒,便要惹人妒忌,妒忌你的人也會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和你的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你的立足點都沒有了,哪裏還能實現你揚名立身的目的?
年輕人往往樹敵太多,與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就是因為言語鋒芒的緣故。言語所以鋒芒,行動所以鋒芒,是急於求知於人的緣故。處世已有曆史和有經驗的同事,之所以“以緬合歡”,也是因為曾受過這種教訓。
陳先生在年輕時代以兼有三種特長而自負,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在學校讀書時,已是一員狠將,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他們都不及他人。初入社會,還是這樣的驕傲自負,結果得罪了許多人。不過他覺悟很快,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結果終究還是遭受了挫折。俗語說,久病成良醫,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訓後,才知道言行鋒芒太露,就是自己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荊棘。有人為了避免再犯無心之過,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緘其口,即使不開口,也要多方審慎。雖然“矯枉者必過其正”,但是要掩蓋先天的缺點,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聽見旁人說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過分小心,不但不要見怪,反而要感到高興才是。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采用這樣的辦法不是永遠無人知道嗎?
其實隻要一有表現本領的機會,你把握這個機會,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滿意。你已有真實的本領,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要趕快從事預備。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對於你,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而鋒芒就是人額頭上的角啊!
一個人事業有成、春風得意,難免鋒芒畢露。若不知收斂,一味賣弄乖巧,耍小聰明,甚至逞強鬥勇,定會傷及上下左右,招致詆毀誹謗,最終落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下場。如果糊塗一點,大智若愚,藏巧於拙,如孫臏裝瘋賣傻、司馬懿裝傻充呆,不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為最後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因此,韜光養晦,來點糊塗,未嚐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三、厚積人氣,不輕易得罪人
做事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不可過多樹敵,更不可過多得罪別人,這樣你的朋友就會增多,你的敵人就會減少。
古人早在《鬱離子》中就曾經指出,處世之法不宣樹敵太多,因為樹敵太多會觸犯眾怒。中國傳統上認為“多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朋友添一堵牆”,自古自恃才高氣傲之人常犯這類錯誤,最後都會導致失敗。